小米汽车最近碰上了点糟心事,事情不大,却挺让人上火。话说有位YU7的车主,兴冲冲地跑去提新车,结果在前后挡风玻璃上发现了“测试车”静电贴留下的印子。新车落地,直接来了个“瑕疵体验”,说不气那肯定是假的。消息传出来后,网上不少人议论:好好的新车,怎么能有这种小毛病?
小米方面反应其实挺快的。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和公关部王化第一时间出来说明情况。他们说,为了质量把控,部分下线的车辆需要抽检,贴个静电贴方便做标识。评审结束后把静电贴撕掉,但没想到贴纸竟然在玻璃上留下痕迹。不少买了这批车的人就郁闷了,本来想着新车无瑕,结果刚开回家就得先擦玻璃,心里多多少少觉得堵得慌。
面对车主的不满,小米官方也赶紧出了个方案,说这痕迹用湿毛巾擦擦就行,以后也会用更好撕、更不留痕的静电贴,并且已经内部改进生产流程,保证不会有类似情况发生。官方还顺带道了个歉,说给大家添麻烦了,表示会督促品控环节,力争不再让这种小问题影响用户体验。
其实闭着眼想,哪个造车的没犯点小错?只是像这样直接把抽检流程的印迹落在顾客车上的,确实挺让人难以接受。毕竟新车象征着仪式感,谁不想开回家的时候,车子是纤尘不染的?静电贴,你说是个细节问题吧,很可能本来就是为了工艺上方便识别测试车辆,可做成这样,难免让人觉得品控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当然,事情发生了,关键还是看怎么处理。小米这次的回应倒也没什么拖泥带水,一上来就承认了。没推诿,也没给自己找借口,还主动做出改进。这倒是比那些遇上点问题就装聋作哑的车企来得痛快。如果说给新车主添了堵,那这波操作,算是在售后环节上给自己挽了个尊重分。
这次事件还让很多人开始关注一个老问题:造车这事,细节真的不能放松。毕竟现在汽车消费已经不光看动力、安全这些硬指标了,连带交付体验、品控、售后服务都是大家习惯上网“晒一晒”的重点。小米要在车圈这块搅动风云,细细的活必须到位。别让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砸了金漆招牌。
不如顺着这个事咱们想两句。车企很多时候忙着赶工期,争取早交付、快上量,却很容易忽略交付本身的细致环节。新车是大多数人很重要的消费决策,仪式感、体验感缺一不可。哪怕只是玻璃上多了个印子,都可能被认为是不尊重客户。这个时候,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口碑之间的天平就会微妙地倾斜,说不定哪天就被下一个竞争对手给反超了。
另外不得不提一点,现在消费者的眼睛可尖了,微博、朋友圈一发,哪家车企出了点幺蛾子,马上全网都知道。所以大厂的售后和危机公关也得跟上节奏,小米这波应对算是及时,态度也足够诚恳,算是给自己挣了点分。但不管怎么说,车企还是要多想一步,真正把交付流程做到不留遗憾才是长久之道。
其实大家买小米汽车,也不是冲着只看品牌或者价格,更多是图个体验新鲜和科技感。小米一直打的是“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旗帜,这样的小插曲,乍一看确实没多大影响,但如果品控和细节松懈了,还真容易被放大成用户口中的小毛病。造车这件事,说到底是个细水长流的产业,新瓶装老酒,敢创新也得稳扎稳打。
说到改进静电贴这种事儿,其实也是个小技艺活。很多车企都有类似流程,谁都怕测试车和量产车搞混,就用个标识区分。标识本身没错,错就错在收尾没做好。以后换成更好用的静电贴,或者干脆用别的方法做记号,处理得干净利落点,用户自然高兴,品牌也能少些小插曲。这事儿小米官方如果能真落实到生产线,说不定还能顺便给自己涨点好感分。
顺带一句,类似的小问题其实也不止小米一家有过。国内外不少主机厂也都被曝光过交付环节的小毛病,比如划痕、灰尘、外部配件松动等等。关键还是看售后应对态度和改进速度。每年新车上市,不少车友在网上吐槽各种细节问题,也有些企业装聋作哑,有些则积极回应。最后口碑的好坏,都跟这些“小插曲”密切相关。
回头再看看这事儿,其实本质上就是车企的流程管理和品控执行的问题。小米汽车这波能第一时间道歉解决,说明至少公司内部问题反馈机制是通畅的。只是后续还得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交付环节,把品控和细节做到极致。
讨论到这里,可能还有人会担心,这件事会不会对小米的整体形象有啥影响?就目前来看,影响不算大,更多是用户对品牌细节和交付流程的吐槽。毕竟只要不是结构性、设计上的大问题,像这种静电贴小瑕疵,只要及时补救了,还不至于引发集体不满。但如果屡次三番出类似小毛病,也很容易让人对品牌的可靠性感到疑虑。
站在用户的角度想,谁都希望自己的新车是干净利索、零瑕疵的。买车是个大事,从选车到等车到提车,心情起伏本来就大。像这回玻璃上的静电贴印子,算不上质变问题,却偏偏影响了体验感。谁家办酒席后,砸锅洒碗不是大事,但是要是饭桌上沾了点醋,客人总觉得浑身不自在。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事也有点警示作用。造车不光是制造,更包括用户体验的全流程。生产环节,哪怕只是测试时的标识贴纸,都得考虑到后续交付时可能的种种细节。有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事情,最后都可能变成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大问题。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成败在细节里。
很多人说,小米不就是贴了个静电贴吗?擦擦就没了。但这里面其实不仅仅是贴纸的问题,更是品牌对品控的态度问题。你能第一时间站出来,不回避问题,承认失误,公开改进,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体现。不怕犯错,就怕掩盖。越是主动,越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这年头,不怕多事,怕没人管。
拿这次事情跟车圈其它品牌比,结果其实蛮明显的。不少老牌车企出了问题,一开始就是各种推诿,最后才勉强给个说法。小米这波直接揽锅,也算是长了点心。尽管大家会吐槽品控还不够细致,但处理方式算得上教科书级别。有啥说啥,积极整改,比起拖拖拉拉,舆论压力要小很多。
另外小米汽车现在正处在爬坡期,品牌才刚刚进入车圈。用户的要求其实比以前小米做手机、做家电的时候都要高。车这个东西,门槛不比手机低,交付只是一环,售后才是持久战。如果小问题处理不好,真的容易让好不容易积攒的用户好感一下子打了水漂。
有车友在网上说,小米要是每个细节都能做到“吹毛求疵”,那还真可能成为行业里的模范生了。但现实里,哪家企业没有几件让人纠结的“小事”?关键还是要从这些插曲里不断学习,真的做到用心造车、用心服务。
当然,有人觉得,这回小米有点“自找麻烦”,明明交付流程可以更细致,静电贴这种事也值得提前预防,犯了低级错误确实说不过去。但不管怎么讲,只要能给出解决方案,也算给了消费者一个交代。这年头,怕的不是车企犯错,怕的是大家抱怨了没人搭理,最终只能在网上互相吐槽取暖。
还有一个值得说的点,现在买车除了车子本身,售后服务也是不少人考虑的重要因素。小小的瑕疵如果处理及时得当,往往还能赢得逆风翻盘的机会。小米这次能“闻风而动”,也算是圈了不少铁粉的好感。
谁都知道,造车不是闹着玩的。工程流程背后,最怕就是“细节无视”,哪怕是测试流程里的一个静电贴。以后做事更细心些,也是给自己留个后路,更是给用户多一份安心。只要大家也能从这种鸡毛蒜皮中看到企业的用心,多少也算是个好事。
如果说这次事件带来了什么启示,那就是交付流程一定要“螺蛳壳里做道场”,把每一个节点都梳理到位。新车还没“落地生根”,品牌形象就在用户心里埋下种子。这颗种子长成什么样,就看后续怎么浇水施肥了。
最后留句话,这玻璃上的静电贴,看着不起眼,却把小米汽车“细节为王”的警钟敲得响亮。造车这条路,爬坡慢点不要紧,关键是步步扎实。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