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落伍了,Model3体验差,智能电车时代掉队

最近,一篇来自特斯拉老车主的帖子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位车主在时隔一年后,重新驾驶了一台新款的特斯拉Model 3,结果得出了一个让人有些意外的结论:没有完全自动驾驶(FSD)的特斯拉,感觉就像是智能手机时代里的诺基亚。

这个比喻一出来,立刻戳中了很多人的神经。

特斯拉落伍了,Model3体验差,智能电车时代掉队-有驾

大家心里可能都在犯嘀咕:特斯拉不是一直被看作是电动车里的“苹果”吗?

怎么一下子就成了“诺基亚”了?

这到底是这位车主的一家之言,还是说,如今的电动汽车市场,真的已经悄悄变了天?

咱们先设身处地地想一下这位车主的经历。

他开着一辆2023款的Model 3,这是一台新车,但只配备了最基础的自动辅助驾驶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P。

这套系统在路况简单、车流稀少的高速公路上,确实能帮上点忙,它可以帮你保持在车道里,也能根据前车的速度自动加减速。

这在几年前,绝对是妥妥的黑科技。

但问题是,现在的道路环境,尤其是国内复杂的交通状况,对“智能”二字提出了高得多的要求。

这位车主很快就发现了这套基础AP的局限性。

当前方有慢车时,它不会主动判断路况、打灯变道进行超越,只会老老实实地跟在后面,把急性子的人急死。

当旁边有车想要并线进来时,它的反应也显得有些迟钝和机械,缺乏那种老司机般的预判和柔性避让,有时候甚至会让人心里没底,不得不赶紧人工接管。

这就好比你请了个助理,但他只会做最简单、最程序化的工作,稍微复杂一点的情况就需要你亲自出马,这种体验自然谈不上多“智能”。

特斯拉落伍了,Model3体验差,智能电车时代掉队-有驾

也正是在这里,“诺基亚”这个比喻就显得特别贴切了。

在那个功能机横行的年代,诺基亚坚固耐用,打电话发短信的核心功能做得非常出色。

这就像特斯拉的基础AP,它的车道保持和跟车功能是稳定可靠的。

然而,当苹果iPhone带着全新的触摸屏、应用商店和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出现时,诺基亚的“核心功能”就显得不够看了。

今天的智能驾驶领域也是如此。

当国内的华为、小鹏等品牌已经在大力推广能够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上实现导航辅助驾驶,能自己处理红绿灯、路口转向、避让行人的“城区NOA”功能时,一套连在高速上自动变道都做不到的辅助驾驶系统,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落后于时代”的感觉。

聊完了“智商”,我们再来看看作为一辆车最基本的“身体素质”。

这位车主提到,Model 3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操控性,那种“人车合一”的驾驶感受确实是顶级的。

这一点,特斯拉做得确实很出色,它的转向精准,动力响应迅速,开起来干净利落,能给驾驶者带来很强的信心和乐趣。

但是,一辆每天陪伴我们出行的车,仅仅是开着爽就足够了吗?

这位老车主接下来的抱怨,可能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首先是乘坐的舒适度。

特斯拉的座椅一直被吐槽偏硬,而且基础版车型没有座椅通风,这在夏天简直是一种煎熬,开一两个小时的长途,后背就可能湿透,腰部和颈部的支撑也不尽如人意,容易感到疲劳。

特斯拉落伍了,Model3体验差,智能电车时代掉队-有驾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特斯拉在产品理念上的一种取舍,它追求极致的简约和生产效率,所以在很多提升舒适性的配置上就显得比较“吝啬”。

而在同价位的国产电车上,座椅通风、加热甚至按摩,几乎都成了标准配置。

其次是车辆的静谧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NVH。

车主抱怨说,在高速上行驶时,风噪和胎噪非常大,时间长了甚至会让人耳鸣,感觉整车的隔音水平就像十来万的普通家用车。

这也不是个例,为了控制重量和成本,特斯拉在隔音材料的使用上确实不算大方,加上无框车门的设计,对隔音也是一个挑战。

当你花二三十万买了一辆车,却要在嘈杂的环境中忍受噪音,那种高级感和价值感自然会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现在很多国产车企在NVH上下了血本,比如使用双层夹胶玻璃、在车身空腔里填充大量隔音棉,力求为用户打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移动空间。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也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观点:电动汽车的竞争赛道已经变了。

在五年前,当大家刚开始接触电动车时,最关心的是什么?

是续航里程够不够长,百公里加速够不够快,电池安不安全。

在那个时代,特斯拉凭借其领先的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它用强大的性能和续航定义了什么是优秀的电动车。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

特斯拉落伍了,Model3体验差,智能电车时代掉队-有驾

经过这几年的飞速发展,国内的汽车品牌在三电技术上已经奋起直追。

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在安全性和成本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小米、小鹏等新势力推出的800V高压平台,让充电速度大幅提升,实现了“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惊人效率;华为在电机和电控领域的深度介入,也让合作车型的动力性能和能耗表现非常出色。

可以说,在传统的三电领域,国产车与特斯拉之间的差距已经基本被抹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反超。

那么,当大家的基础功都练得差不多了,新的决胜点又在哪里呢?

答案就是“智能化”的全面体验,它包括三个层面: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底盘。

智能驾驶,我们前面已经聊过了,是“大脑”的博弈。

智能座舱,则是人车交互的“灵魂”。

你坐进车里,是愿意面对特斯拉那块功能集成度极高但略显单调的大屏幕,还是更喜欢国产车上那种反应迅速、功能丰富、语音交互更自然流畅的智能车机系统?

比如华为鸿蒙座舱带来的万物互联体验,或者理想汽车所倡导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家庭舒适理念,这些显然更贴近国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最后是智能底盘,这相当于汽车的“小脑”。

像空气悬架、CDC可变阻尼减震器这些以往只在豪华品牌高端车型上才有的配置,现在已经下放到了很多三十万级别的国产车上,它能让车辆在不同路况下兼顾操控性和舒适性。

而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目前仍然在使用传统的弹簧悬架。

所以,回过头来看,那位老车主的感慨并非无的放矢。

五年前,选择特斯拉的车主,无疑是敢于尝鲜、拥抱科技的先行者。

但在五年后的今天,当“智能汽车”的定义已经被大大拓宽,当国产汽车品牌用更全面的产品力、更贴心的用户体验和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发起冲击时,如果还仅仅停留在对特斯拉品牌光环和操控性能的迷恋中,可能就真的会错过这个时代更精彩的风景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