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争议核心:一场颠覆认知的碰撞
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上播放的碰撞测试视频引发行业地震:一台2.6吨的纯电SUV以100kmh正面对撞8吨空载乘龙卡车,结果卡车车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车头倒压i8前窗;而i8的ABC柱毫发无损,气囊全开。
网友“惊呼”道“卡车脆如纸”,乘龙的抖音评论区“瞬间”就“沦陷”了。次日东风柳汽紧急声明:“测试涉嫌严重侵权,误导公众!”.理想则强硬回应:“第三方机构全权执行,欢迎直播复测!”
杰哥辣评:
这场“卡车飞天”的视觉冲击,本质上是新能源营销与商用车安全标准之间的一场正面博弈。但消费者要问:安全测试,究竟是在为用户负责呢,还是在为流量服务呢?
二、三大争议焦点:科学还是剧本
1.卡车“解体”合理吗?专家解读物理玄机
锁扣疑云:乘龙提出质疑卡车驾驶室需同时将三道机械锁解除,才有可能实现分离。在理想测试中“瞬间解体”这一情况,似乎是人为对锁止装置进行了破坏。
杠杆效应:独立工程师分析,i8具有低车头设计,这种设计或许有可能楔入卡车底盘(就如同小车顶翻卡车的那种事故情形),不过却无法对驾驶室完全脱离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真实事故对比:卡车满载时,其总重超过20吨,不过测试车处于空载状态,仅仅只有8吨,两者之间的碰撞能量相差3倍有余。
2.测试标准之争:自定义规则的科学性存疑
非常规场景:现实中乘用车与卡车正面对撞的概率不足事故总量的5%,更为常见的情况是追尾,或者是侧撞。
数据黑箱:中国汽研未公布像传感器数据以及碰撞加速度曲线等关键参数。其证券部坦然说道:“本次属于开发验证这一情形,并非是国家强制进行的测试。”
权威标准对比:在中保研C-IASI测试中(例如问界M9、比亚迪宋L)车辆都将固定壁障当作撞击的对象,以此来避免“双车变量干扰”。
3.谁的“安全”被牺牲?潜在误导风险
乘龙用户感到恐慌:卡车司机颇为担忧“品牌较为脆弱”,部分用户转而投向了解放、陕汽等竞品。
理想车主存在误判情况:如果消费者由于视频而过高估计了i8的防护能力,这样在真正发生满载卡车的事故时,他们或许会冒险行事。
三、行业深水区:安全测试的伦理红线
观点1:安全营销“内卷化”正在扭曲技术本质
理想去年曾公开质疑“卡车夹击测试是噱头”,如今却主导了更为夸张的卡车对撞。而乘龙连夜进行直播并玩起了梗:“2吨车撞8吨卡车?就如同我与施瓦辛格在打架!”在线人数一下子飙升到了2万。安全在此变成了流量的道具,这便是行业真正的危机所在。
观点2:新能源车企急需“去主角光环”
理想i8强调“100吨撞击力无变形”,却避开不谈电池安全新国标(2026年实施)所要求的底部抗撞性。对比起来,中保研计划新增动态底部剐蹭、100kN电池挤压测试,此乃电车真正的生死之关。
四、杰哥建议:消费者如何看透碰撞玄机
警惕“特效大片”:车身无损这并非等同于真实的安全,需重点关注,由第三方机构所公布的乘员伤害值,例如头部的HIC值以及胸部的压缩量。
横向对比权威测试:
中保研C-IASI:问界M9三项G+
CNCAP2024版:增加侧面柱碰、40%偏置撞
回归用车场景:
城区通勤:侧重AEB主动刹车效能(如理想L9中保研AEB满分)
高速长途:关注侧面气囊覆盖面积(i9标配9气囊是亮点)
五、终极拷问:安全该为谁服务
乘龙卡车的声明中有一句值得深思:“生活不是试验场,莫拿生命开玩笑”。当汽车厂商借助定制化测试去吸引流量的时候,消费者更得保持清晰的头脑:安全性能并非如同科幻电影里展现的那般“牢不可破”,而是在每一回真实的交通事故里所遭遇的“生死检验”。
互动话题
你觉得车企碰撞测试的边界在哪里?是时候建立“场景化测试国标”了吗?评论区等你观点!
数据来源:中国汽研公开报告、中保研C-IASI测试规程、工信部GB38031-2025电池安全新国标、东风柳汽理想汽车官方声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