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同样是开车出门,为啥有人能在空调房里刷手机,有人却要在大太阳底下排队排到脱皮?
前几天在服务区看到这么一幕:新能源车主们顶着大太阳在充电桩前排成长龙,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晒得皮都掉了。再看旁边的加油站,油车车主们悠哉悠哉地在便利店里吹着空调,刷着短视频,三分钟加满油就走人了。
这画面,真的是有点讽刺。
政策喊得响,现实打脸疼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全球各国都在忙着定燃油车的“死期”,什么2030年、2035年全面禁售,时间表排得密密麻麻的。可你猜怎么着?现在一个个都开始打退堂鼓了。
挪威前阵子就悄悄把燃油车禁令往后推了推,德国那边更绝,车企们直接联名抵制欧盟2035年的禁售条款。你说这事儿闹的,嘴上喊着环保,背地里却在算账。
咱们国内情况也不咋地。海南那边试点新能源出租车,结果司机师傅们哭诉说倒贴钱跑单,这不是开玩笑嘛?人家本来就是靠跑车挣钱养家的,现在搞得像做慈善一样。
更搞笑的是,充电桩数量三年才完成规划的四成。政策催得紧,基础设施跟不上,这不是逼着老百姓当小白鼠嘛?
充电桩进小区?想得美
别看地图上充电桩标得密密麻麻的,实际去了十个有六个不是慢充就是坏了的。这就像网上相亲一样,照片修得再好看,见面还得看真人。
北京五环内那些充电车位,早就被当成停车场了。你开着电车好不容易找到充电桩,结果发现被油车占了位置,气不气人?想投诉吧,人家也没贴什么“专用”标志,你还真说不出啥。
沈阳那边更惨,零下15度的时候,网约车司机裹着军大衣都不敢开暖气。为啥?怕电量不够用呗。你说这开车体验,还不如骑自行车呢,起码骑车还能活动活动暖和暖和。
有朋友跟我说,他们小区装充电桩比考公务员还难。物业不同意,邻居有意见,电力容量不够,各种理由一大堆。嘴上喊着环保,实际充电桩进小区难如登天。
二手车贩子都不敢收了
最惨的得数二手车贩子了,现在一听说国标改款就哆嗦。去年收的准新车,转眼就亏掉首付钱,这买卖没法做了。
你知道为啥吗?电池损耗检测全靠蒙。不像油车,跑了多少公里、发动机啥状况,老师傅一试就知道。电池这玩意儿,表面上看着好好的,实际续航能力咋样,只有天知道。
有个做了十几年二手车的老板跟我吐槽:“现在收新能源车就像赌博,赢了吃肉,输了连汤都没得喝。”
更要命的是,技术更新太快了。今年刚买的车,明年就落后了。消费者哪经得起这么折腾?普通老百姓买车不是买手机,不可能年年换新的。
找桩时间够加三箱油
厂家宣传的时候说得好听:“充电半小时跑四百公里”。可实际情况呢?光是找桩找车位的时间,就够加三箱油了。
我一哥们开电车从北京到天津,本来两个小时的路程,愣是折腾了一整天。为啥?路上充电桩坏了,导航重新规划路线,绕了一大圈才找到能用的。到了地方,充电桩又要排队,这一耽误,天都黑了。
东北那边的老铁更狠,后备箱常备汽油发电机。你说这多讽刺?开着新能源车,还得靠汽油发电机救命。海南环岛自驾的朋友也说,电车开到半路没电了,只能叫拖车,这体验真的是一言难尽。
出租车公司现在集体抗议电动化指标,深圳那边的师傅直接摆明了说:“充电误工补贴还不够缴房租的。”人家出来跑车就是为了挣钱,不是来做实验的。
市场自己选了答案
有意思的是,混动车型销量默默涨了三季度。这说明啥?消费者其实挺聪明的,市场自己选了过渡方案。
人家想的很实在:既要响应环保号召,又不能让生活质量下降。混动车就是个不错的折中选择,城里用电,长途用油,两全其美。
那些成天喊着全面淘汰油车的专家,怕是没在春运服务区排过四小时充电队。理论和实践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技术更新快,钱包跟不上
锂矿价格坐过山车,车企刚吹完超充技术就碰上钴矿暴涨。现在又开始吹钠电池,一会儿一个新概念。
普通消费者真的经不起这么折腾。买个车本来想着开个七八年,结果技术更新换代太快,刚买的车很快就成了落后产品。这种感觉就像花了苹果14的钱,结果苹果15马上就出来了。
欧洲那边现在开始搞合成燃料研发,说不定哪天燃油车又“复活”了。国内四线城市加油站密度还是充电桩的八倍,这个现实摆在那里,短期内很难改变。
谁来为这笔账买单?
说到底,政策催出来的繁荣,最后都是老百姓用真金白银埋单。
你看那些新能源车的补贴,钱从哪来?还不是税收。充电桩建设的投入,最终还是会体现在电价里。这账算下来,羊毛出在羊身上。
别整天喊弯道超车了,先把方向盘上的虚标续航搞实在了再说。消费者要的不是花哨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使用体验。
写在最后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肯定是对的,谁也不能否认环保的重要性。可是推进的节奏和方式,真的需要好好琢磨琢磨。
技术需要时间沉淀,基础设施需要逐步完善,消费者的接受度也需要慢慢培养。一刀切的政策往往适得其反,市场的选择才是最真实的。
你觉得新能源车现在的发展速度是太快了还是太慢了?你身边有没有朋友因为充电问题而后悔买电车的?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说说你遇到的那些新能源车的奇葩事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