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五万八的车,停在展厅里。金属漆反射出细碎光斑,销售员挥手示意:自动泊车、智能辅助,试试吗?你不由自主想,上一次看到这种配置还得踮脚去看价签,上面写着二十万,甚至更高。现在十五万,谁不心动?
如果你是岚图的销售,或者广汽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估计只能站在玻璃外“干瞪眼”。客户进门先问:能不能像华为那样自动驾驶?价钱能不能低一点?你凑过去,话到嘴边,只能默默把“国产自主智能化领跑”吞下。时代真的变了。
说到这事得从上汽和华为的“旧怨”聊起。当年上汽高层面对记者,话里透出一丝警惕——不能把鸡蛋都放华为篮子里。被“调侃”了几年,现在风水轮流转,新总裁一上任,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身。不光抱团,还是双手拥抱:核心智能系统,全用华为。你说是技术觉醒也罢,是生活所迫也罢,结局都写在这一次新车发布会的预售价上。配置拉满,价格拉低,逻辑很简单:市场份额就是硬道理。
上汽如何“降本增效”?听说,高管们在饭桌上摊开方案:能省的地方一分也不多花。华为那边也摊牌:智能驾驶系统给你打个骨折价。结果,真就把原本二十万以上才有的全自动城市巡航、泊车换道,把这些操作塞进了售价只够对方进门的新车里。成本控制的极限,压倒市场的心理预期,这才是这轮价格战的底牌。
消费者开心得很。你掏钱的感觉变了,像是超市促销:原价二十万,今日只需十五万八,功能一样、体验不降,顺带还能炫耀一句“我车比你便宜,功能更强”。但市场好起来,竞争对手就不那么好受。相关品牌本来想靠华为系统拉升技术形象,谁知道尚界H5横空出世,直接让自主品牌全员查价格,自信心跌入谷底。央企背景的那些牌子,前脚刚把价格降了一轮,后脚上汽再降一刀,只剩嘴里一句“我们还在努力”。
华为其实往年也不容易。他们“智选”车战术:只和头部四家车企深度绑定,一开始是奔着中高端市场去的,幻想高利润低风险。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奇瑞系的品牌一年掉九成销量,几乎成了“垫底选手”。市场用脚投票,谁管你科技是国产还是进口,便宜才是刚需。
这局面有点像麻将桌上的大洗牌。上汽自己日子也紧,上半年销量掉了两位数,不拼就坐等淘汰。华为同样需要突破,因为高端做不动,低价路线才是救命稻草。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表面上看是技术下放,实际上是“谁能活下去”的生死搏斗。不跟进就挨打,想维持溢价就只剩自欺欺人。
当然,这一地鸡毛也不是一片光明。七八家车企抢着用同一个华为系统,谁能保证可靠性?大家一股脑往华为技术堆里塞,售后服务能不能抓得住?会不会以后看病找华为客服,修车像修手机,排队等备件,听售后一句“已提交总部处理”?传统车企抱怨“自主创新被绑架”,消费者担忧“质量隐患集中爆发”,似乎总要等第一批车主抱团维权,媒体报道才有后续。
话说回来,每次行业变革都像农村赶集。有人提篮子挑菜,有人捧钱抢特价。谁的摊位最热闹,谁的问题最多,谁最后能长久做生意,谁最后可能跑路?上汽和华为现在好不容易组团甩掉了竞争对手,但谁敢说几年后不是下一个众泰?市场不会给人太多面子,产品好才是真的好。
至于那些还在观望的企业,面对消费者主动喊价的场面,是继续降价求生,还是憋一口气盼技术反噬?你问我专业判断,我没法给你结论。价格战有其必要,能让科技普及;但“技术平权”一旦沦为“成本掩护”,行业价值就变成了谁更会省钱。理性一点说,市场永远比情怀现实。
我常说,刑侦破案里所有证据都分两类:一类是真的,另一类是能忽悠人的。汽车行业也一样。定价、配置、技术、服务,哪一点是假象,哪一点能撑起牌面,没人能拍着胸脯保证。专业角度只能说,证据链还没齐全,冒进便宜未必就能撑住市场口碑。后续跟进如何,还是要交给时间审判。
当然,我们都想拥有更低价、更智能、更舒服的体验。但智能汽车像极了“智能家电”初期——热闹里藏着冷静,选择里面有陷阱。你选的时候,是想做时代弄潮儿,还是不愿当技术小白鼠?你买的是科技升级,还是行业新一轮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只怕还得再问一阵。
最后我有个小问题——假如你是决策者,面对一众车企低价跟进,你是会死磕技术质控,坚持一些底线,还是随大流抢销量做爆款?这场行业洗牌,到底是用户的胜利,还是资本的自娱自乐?欢迎你来现场,一起做这个选择,结果就暂且留给现实,慢慢揭晓。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