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很炸裂的消息。小米的第一款旗舰SUV,SU7 Ultra,看着挺高端的,但有个选配直接引爆了讨论。就是它那个4万2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这个配置卖点是炫酷的挖孔设计,号称能复刻原型车,还带点空气动力学的作用。但交车视频一出来,车主们都沉默了。挖孔下面装的是个塑料支架,连风道都不贯穿。别说性能了,连“帅气”都打了折扣。结果,有些人开始喊退车、退定金,甚至怀疑小米是在“割韭菜”。事情闹得这么大,真的有必要?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把现象往大了看,这事儿不仅仅是小米的问题。其实最近几年,整个汽车行业都在冒出些类似的“争议选配”。动辄几万块的钱花出去,换来一个“心情件”。比如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软件升级,几万块买个“未来可能实现”的功能;又比如某些新势力品牌的运动套件,顶多换个造型,跟性能提升几乎没关系。表面上看,这种选配是“智商税”,但仔细拆开,里面有点复杂。
先看数据。小米这次的碳纤维前舱盖选配价是4万2,带动整车价格直接突破了60万。而国内60万价位段的SUV,竞争压力有多恐怖?宝马X5、奔驰GLE、理想L9、蔚来ES8,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狠角色。你说凭一个“挖孔设计”,能打得过这些对手吗?更可怕的是,一些车主直接表示“因为这个选配退车”。注意,这不是个别现象。根据一些公开数据,有些新势力车企因为选配争议,直接影响了交付量甚至品牌口碑。
再看行业大背景。其实争议选配的本质,跟整个汽车行业这几年“高研发、高价格、高话题”的趋势密切相关。尤其是新势力车企,在产品开发上投入惊人。动不动就几百亿砸进去,堆技术、堆配置、堆设计。研发成本高了,自然希望通过更高单车售价或者选配溢价来回本。小米SU7 Ultra的挖孔前舱盖为什么卖4万2?很可能因为碳纤维材料+全新模具,成本就摆在那里。只不过这个成本分摊方式,让消费者有点难接受。
但问题远不止成本。我们再往下挖,发现行业里选配价格高的背后,往往隐藏的是另一层逻辑:品牌溢价。比如特斯拉的FSD,很多功能还没完全实现,但依然敢卖几万块。因为它卖的不是功能,而是“对未来的信心”。蔚来的NIO Pilot(自动驾驶辅助套件)也类似,很多消费者花大价钱买的其实是“软件升级的可能性”。小米的碳纤维盖板本质上也是一种品牌溢价。它复刻的是超跑风格,试图让用户觉得“这车是带点性能气质的”。但问题是,小米的汽车品牌力远没达到可以承载这么高溢价的程度。这就导致消费者觉得“不值”。
再看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的情况。传统车企很少玩这种争议选配。原因很现实,它们的客户群更务实,对花钱买“虚”的东西接受度低。而外资品牌虽然偶尔也有“高溢价选配”,但它们的品牌背书更强,比如保时捷的选装件,贵是贵,但没人觉得不值。相比之下,新势力车企显得更激进。因为它们的商业模式本就建立在快速提升品牌溢价上。选配争议的背后,其实是不同品牌间的经营逻辑差异。
所以问题的核心来了:这些争议选配,真的是“智商税”吗?未必。小米、特斯拉、蔚来这些品牌,敢卖“看似不值”的配置,背后其实有一套风险权衡。它们的目标不是单纯挣你这几万块,而是通过这些配置拉高品牌定位,吸引那些愿意为“酷”“未来”“个性”买单的消费者。而在产品初期,这种做法很可能会拉低毛利率,甚至引发争议。但从长远看,只要品牌认知提升了,成本是可以摊平的。换句话说,它们是在赌未来。
不过,赌未来是有代价的。对小米来说,这次碳纤维前舱盖事件的争议,既暴露了它品牌力不足的问题,也提醒了行业一个事实——消费者对“高溢价选配”的容忍度是有限的。尤其是当选配的“实用性”跟不上宣传时,用户的信任感会迅速崩塌。而信任崩塌,对一个新车企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总结一下,这件事看着是个“小问题”,拆开却是个行业大现象。从争议选配到激进定价,再到品牌溢价的长期博弈,它反映的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在“技术爆发”和“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拉扯。对消费者来说,花钱前多看几眼配置表肯定没错;对车企来说,短期争议可以承受,但一定要想清楚,靠这些“心情件”赚来的钱,能不能撑到牌子真正立起来的那一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