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万宝马被电车秒杀后,车主为什么只是微微一笑?

宝马最近有点不对劲,或者说,终于开窍了。

他们官宣要把M3旅行版,一个传说中的终极买菜车,一个缝合了性能怪兽和居家暖男两种人格的究极矛盾体,在11月1日,正式带到中国市场。

消息一出,整个车圈都跟三体人看了地球艺术一样,先是沉默,然后是集体发癫。

为什么?因为这事儿本身就充满了行为艺术的荒诞感。

一台3.0T双涡轮增压六缸发动机,零百加速3.6秒,在德国卖折合人民币小九十万,进来加上各种税,落地价妥妥奔着百万去了。你花一百万,买了一台旅行车。

当百万宝马被电车秒杀后,车主为什么只是微微一笑?-有驾

这个逻辑,就像是你苦练三十年铁砂掌,最后拿来开核桃。不能说不对,只能说充满了某种不务正业的快乐。

讲真,在今天这个时间点,讨论一台燃油车的加速,是一件非常古典主义的事情。隔壁随便一个电车新势力,给你堆上双电机,都能把零百干到3秒内,成本还低得不像话。从参数上,他们能把这台百万级的宝马M3旅行版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到包浆。

但,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会买宝马M3旅行版的人,和那些盯着参数表高呼“666”的人,根本活在两个世界。

这是一个关于“品牌玄学”和“用户信仰”的经典案例。

买特斯拉的人,你跟他聊什么座椅通风、内饰质感,他会觉得你在侮辱他的品味和智商。因为他买的不是一台车,而是一个通往未来的“任意门”,一个马斯克亲自签发的“硅谷护照”。他享受的就是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科技优越感。

当百万宝马被电车秒杀后,车主为什么只是微微一笑?-有驾

同样的,会买M3旅行版的人,你跟他聊什么性价比、什么电动爹的加速有多猛,他只会用一种看穿一切的眼神看着你,仿佛在说:年轻人,你还不懂。

他懂什么?他懂的是,当六缸发动机的轰鸣在隧道里形成共振时,那种多巴胺的分泌是任何电流声都无法替代的。他懂的是,那个蓝天白云标旁边的“M”字母,是一种传承,一种图腾,一种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的社交货币。他买的不是3.6秒的加速,而是“我有一台M3,它刚好还能装下我儿子的婴儿车和家里的金毛”的这种从容。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存量竞争了,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大家都不体面了,直接掀桌子。小米把价格打下来,一堆人跟着把蛋糕分了。蔚来的乐道更狠,直接把桌子上的蜡和蜡烛都顺走了。所有人都杀红了眼,信奉的唯一法则是“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在这种背景下,宝马引入M3旅行版,就显得特别的魔幻。

它不是来抢市场的,它更像是一个“雷电法王”,是来重塑信仰的。它的潜台词是:是是是,你们电车加速是快,你们冰箱彩电大沙发是舒服,你们智能化是高。但,有些东西,你们给不了。

当百万宝马被电车秒杀后,车主为什么只是微微一笑?-有驾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当所有人都挤在“性价比”和“智能化”这两条赛道上,用压缩毛巾的方式内卷时,宝马直接从裤兜里掏出了一件传家宝,说,来,看看这个。

这件传家宝,就是“驾驶乐趣”和“品牌文化”的混合体。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特别理解这种心态。你年轻的时候,可能觉得一台车就应该像一部手机,功能越多越好,屏幕越大越好。但到了某个年纪,你突然就悟了。你开始追求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比如手感、质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这台M3旅行版,就是这种“感觉”的实体化。它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浑身都是缺点。噪音大,悬挂硬,油耗高,价格贵到太阳都要一个趔趄。但它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

这种情绪价值,翻译过来就是:老子都花一百万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它在国内的对手,奥迪RS4,奔驰AMG C43旅行版,其实都是同一类物种。它们是汽车工业黄金时代留下的余晖,是献给内燃机信徒最后的圣歌。买它们的人,不是在做决策,而是在朝圣。

所以,这车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对于信徒来说,这是无价的。对于路人来说,这是一文不值的。

我甚至可以构建一个荒诞的场景。你开着M3旅行版,在红绿灯路口,旁边停了一台国产电动SUV。绿灯一亮,电车悄无声息地把你秒了,车主从车窗里探出头,对着你喊:“嘿,哥们,你这车不行啊,还没我快呢!”

此刻,你会是什么反应?是愤怒?是羞愧?

都不是。你只会微微一笑,然后深踩一脚油门,让六缸发动机的咆哮告诉他,有些快乐,你想象不到。因为你开的不是车,是你的青春和梦想,只不过它们恰好长成了一个旅行车的样子。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一台百万豪车比作中年人的倔强,可能有点矫情。但讲真,这不就是它的本质魅力吗?在一个所有人都追求“最优解”的时代,总得有人去选择那个“我喜欢”。

这车会不会卖得好?必然不会。它就是一个图腾,一个象征,一个宝马用来告诉世界“我还没死,我还能打”的肌肉秀。它的存在,就是为了让那些内心还藏着一团火的驾驶爱好者,在深夜刷到它的视频时,会心一笑,然后默默点个赞。

至于它能不能干过那些武装到牙齿的电动车?

这根本不重要。就像你不会去问一个武林高手,他的剑快,还是子弹快。

因为这玩意儿就不是用来讲道理的!懂吗!

所以最终的结论是什么?这台车,是燃油车时代献给粉丝的一场盛大烟火,绚烂、昂贵、且短暂。它用一种近乎自爆的方式,在新能源的黑暗森林里,点亮了自己。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宝马这次,选择了前者。

就问你怕不怕?同行看了也得傻眼,这牌打得,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