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过在上海早高峰的内环高架上,看着表针走得比车轮还快的崩溃时刻?明明地图上就几公里的路,愣是能堵出“跨省”的既视感。如今上海的交通拥堵,早已不是“偶尔添堵”的小麻烦,而是实实在在影响城市效率和百姓生活的大问题——背后藏着的,是猛增的车辆尤其是绿牌车,和跟不上需求的道路资源之间的硬矛盾。
先说说内环高架东段,从罗山路立交到龙东大道这段,算是上海交通的“老资格堵点”了。1994年通车时,这条双向6车道的快速路,按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设计,每天能承10万辆车,在当年绝对算“顶配”。
可现在呢?2019年车流量就冲到了12万辆,2024年直接飙到18万辆,超了设计容量快一倍。早高峰时,车速经常低于15公里/小时,比骑自行车快不了多少。为啥会这样?一边是张江科学城成了科创高地,陆家嘴金融城越扩越大,每天早晚的潮汐车流像潮水一样涌来;另一边是中心城区的路想拓宽太难,老路段的“先天不足”,根本扛不住现在的车流量。
再看翔殷路隧道,这条2005年通车、全长2.6公里的双向4车道隧道,是高桥、高行一带数十万居民往市中心去的“必经之路”,几乎没什么替代选项。早高峰时,隧道入口的队伍能排2公里开外,原本5分钟就能过的隧道,硬生生能堵到25分钟以上,遇上雨雪天更是雪上加霜。
问题出在哪?周边的军工路隧道、杨浦大桥早就满负荷了,想分流都分不出去;更关键的是,大家上班时间太集中,要么8点要么8点半,所有车都往一个时间点挤,隧道再能扛也顶不住这种“时空集聚”的压力。
还有世纪大道,这条1999年建成的路,5.5公里长、60米宽,双向8车道,看着挺宽敞,却是陆家嘴核心区的“堵王”之一。雨天时车速能低到8公里/小时,比走路还慢。早高峰8点到9点半,光是往陆家嘴就业地块去的通勤者,就有差不多2.2万人挤在路上。
为啥这么堵?金融城的通勤车、网约车,加上去浦东机场的过境车,全在这儿交汇,你要左转我要直行,互不耽误才怪;而且从地铁站或隧道口到办公楼,平均得走1.5公里,宽马路还阻断了小路,最后一公里不方便,大家自然更愿意开私家车,路也就更堵了。
说到私家车,就绕不开绿牌车这个“双刃剑”。以前上海靠沪牌拍卖控制燃油车,2018年为了推新能源车,开始免费发绿牌还不限行,这政策确实让新能源车火了——2018年才32万辆,2024年就涨到180万辆,翻了快5倍。
可问题也跟着来:内环高架早晚高峰,绿牌车占比42%,世纪大道这类核心路段甚至超50%;而且绿牌车用着便宜,电费比油费省不少,出行频率比燃油车高15%,开得也更勤;更别说很多绿牌车“充电就停那儿不动”,平均停放时间比燃油车长2.3小时,公共车位周转率都降了。
这里还有个公平性问题:蓝牌车主拍牌花了钱,这么多年下来为道路建设贡献了差不多1500亿,绿牌车早期近乎免费上路,难免让人觉得“搭便车”。2024年初上海给非本地户籍申领绿牌加了社保门槛,可之前已经上路的180万辆车,可不是说调就能调的。
其实解决上海的拥堵,靠“限”或“扩”哪一个都不行,得打组合拳。
政策上,或许可以学新加坡搞“电子路票”,高峰时段在核心区对绿牌车收点费,用经济手段调需求;也得把绿牌申请门槛再卡严点,比如确认有固定充电桩,别让多车家庭囤额度。
基建上,沪闵高架之前改了标线、缩了导流岛,高峰通行能力提了15%20%,这种“微创新”值得推广;智能交通也得跟上,现在上海智能信号灯覆盖率才41%,潮汐车道利用率不足30%,要是能用上AI信号灯,像深圳那样提22%的效率,堵点肯定能少些。
长远看,还是要让大家少开车——东京公交分担率89%,上海才58%,多加点公交线路、保障公交专用道,再把陆家嘴这类地方的步行道、自行车道修得更方便,“最后一公里”顺了,谁还愿意堵在路上?
说到底,上海的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长痛”,不是某一个政策或某一条路的问题。解决它,既不能急着“一刀切”,也不能光靠“等基建”,得需求、基建、规划一起抓,慢慢调、动态改。毕竟要的不是“不让车上路”,而是让公交和绿色出行足够方便,让大家心甘情愿地少开车。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在上海经历过最堵的一次早高峰是啥样?是在哪个路段?对于解决拥堵,你觉得是先优化政策管用,还是先改善公交更实在?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和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