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鸿蒙智行七天卖了41300台。
看到这个数字,我第一反应是,坏了菜了,有人不讲武德,直接掀桌子了。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就是平均每天卖将近六千台,平均客单价三十多万。大哥,现在的大环境是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有数,嘴上都说着消费降级,结果身体很诚实地去抢购三十多万的“电子产品”。这已经不是贫穷限制我的想象力了,这是贫穷把我按在地上摩擦,还问我为什么不反抗。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鸿蒙智行的产品力强,安全,智能,服务好。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这些都是标准答案,是那种考试的时候写出来能拿基础分,但绝对拿不了附加题分的答案。真正的附加题答案,往往写满了疯狂与魔幻。
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了,它是一个“蛊场”。所有车企都是扔进去的毒虫,唯一的活路就是把别人都吃了,最后活下来的那个,叫蛊王。这里没有温良恭俭让,没有商业互吹,只有你死我活。理想之前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塞进车里,是把蛋糕做大。小米SU7是把最大的一块蛋糕直接端走。而鸿蒙智行现在干的事情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告诉所有人,以后吃饭都得听我的规矩。
这就是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当一个巨物级玩家,带着一身的“念力”和技术储备,用一种近乎自爆的方式冲进场内,它要的就不是分一杯羹,它要的是定义整个江湖的规矩。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讲真,我现在看我那辆开了五年的油车,感觉它就像个功能机,还是诺基亚那种能砸核桃的。突然有点心疼它了。
过去我们怎么聊车?聊三大件,聊底盘质感,聊机械素养。现在呢?聊你有几个屏幕,芯片算力多少T,雷达是激光的还是毫米波的。鸿蒙智行做的事情更绝,它直接把车的概念给偷换了,它卖的不是车,是一个可以移动的超级终端,一个带着四个轮子的“压缩毛巾”,泡到鸿蒙的水里,“嘭”的一下,就变成了一个全场景的智能生活空间。这还让不让别人活了?!
所有车企都在讲智能驾驶,讲了十年了,结果呢?真正的智能驾驶之王,从来不是在加州实验室里跑数据的工程师,而是山东聊城的老头乐。只要大爷敢闭着眼开,只要他躺得够快,那责任就是对方的。他用最朴素的物理学和人情世故,解决了最复杂的算法问题。鸿蒙智行好像就悟了这一点,它的智能驾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让你在面对一个突然从绿化带里闪现出来的外卖小哥时,能保住自己的驾照分和下半年的奖金。它解构了技术,把技术拉回到了人民群众最汪洋大海的真实路况里。
写到这里我感觉有点扯远了,把卖车说得跟修仙似的,但你仔细想想,这不比车评人天天在那念叨的‘底盘质感’带劲多了?
而且你必须承认,有些品牌就是自带“玄学”光环的。就像有人买奔驰,买的不是发动机,是那个三叉星徽带来的社交硬通货。就像有人买特斯拉,买的不是电动机,是“人类希望”四个字给自己带来的精神高潮。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华为现在,或者说鸿蒙智行,也正在建立这种品牌玄学。这种玄学源于它过去几年那种硬刚全世界的悲壮叙事,源于它在手机业务上王者归来的戏剧性。这种情绪是会蔓延的,当一个用户打心底里认可这个品牌,他买的就不是一堆钢铁和零件,他买的是一种“自己人”的身份认同,是一种价值观的站队。他需要一个载体来维护这种信仰,以前是手机,现在车来了,更大,更贵,更能彰显信仰的虔诚。
我作为一个被社会毒打了多年的中年人,越来越觉得,很多消费的本质,其实都是在给自己买“保险”。买奢侈品,是买一份社交保险;去健身房办卡,是买一份健康焦虑保险;而现在很多人买鸿蒙智行的车,是在买一份“智商在线”的保险。
因为在当下的语境里,它代表着先进,代表着跟得上时代,代表着你不是一个会被PPT和花里胡哨的名词忽悠的韭菜。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开着它,路边的大爷都觉得你这小子有出息。这种精神层面的马力,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