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20多万买个开了快4年、跑了10万公里的二手雷克萨斯ES300h,这事儿本身就充满了行为艺术的气息。
我朋友跑来问我的时候,那表情,跟一个虔诚的信徒在请教得道高僧,这尊佛到底灵不灵,是一样一样的。预算20多万,要合资,要绿牌,要省油,还要“体面”。
这几个词一组合,就像在修仙小说里,一个刚入门的弟子跟掌门说,我要一把既能当板凳坐,又能当飞剑砍,还能自动寻路打怪,并且材质必须是万年玄铁的神器。掌门听了都得一个趔趄,说孩子你是不是被雷劈过,开窍了?
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雷克萨斯ES混动,就是这么一个卡BUG的存在。它完美地击中了中国一部分中产阶级那颗既要、又要、还要的拧巴内心。他们不是在买一辆车,他们是在购买一种“我的人生选择绝对不会出错”的心理保险。
这是一种信仰,你懂吗?会买雷克萨斯的人,就是喜欢雷克萨斯本身。你跟他说隔壁凯美瑞双擎三大件一模一样,价格便宜快一半,他会觉得你这人很粗俗,不懂生活。你跟他说国产新能源内饰堪比KTV包房,智能驾驶能帮你自动摸鱼,他会皱着眉头问你,那玩意儿稳定吗?会把我扔在高速上吗?
你看,他们的核心诉求,从来不是参数,不是性价比,而是“稳定”。一种近乎变态的、对“不出错”的执念。这辆ES300h,就是这种执念的物质化身。
所以那天在二手车市场,哪怕下着雨,那辆白色ES停在那里,就跟自带了圣光一样。10万公里?对于雷克萨斯来说,那叫“刚出磨合期”。21万多的价格?朋友心里想的是,新车当年40多万,我这等于白赚了20万,开两年再卖,说不定还能小赚一笔,堪称汽车界的理财产品。这逻辑,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自己的计算核心。
但信仰归信仰,掏钱的时候,身体还是很诚实的。朋友开始了他的经典三连问:保养贵不贵?电池坏了怎么办?前车主是不是个二愣子天天拿这车玩儿漂移?
这就是犬儒主义的上帝视角下最好玩的地方:一个坚定的品牌信徒,在掏钱前一秒,突然开始用最苛刻的唯物主义标准来审视自己的神。
所谓的保养贵,对于雷车车主来说,那叫“服务的溢价”。4S店里免费的哈根达斯它不香吗?销售小姐姐温柔的问候它不值钱吗?坏了,菜了,我们这种俗人是理解不了这种精神层面的马杀鸡的。
至于电池,那就更有意思了。我必须得说,丰田的混动系统,就是汽车界的金钟罩铁布衫。它不是为了让你爽,而是为了让你死心。你想让它坏,难度不亚于让国足捧起大力神杯。丰田那帮工程师, mentality就跟道诡异仙里的主角一样,突出一个“只要我心态不崩,崩的就是这个世界”。他们把所有的技能点,全部、全部、全部都加在了“别坏”这个天赋上。什么性能、什么操控、什么智能化,在“别坏”面前,都是可以牺牲的。
所以,验车师傅绕着车转了三圈,这仪式感,堪比给航天飞机做发射前检查。最后得出结论:车况不错,就是空调出风口有点异味。
就因为这点异味,我朋友的信仰差点当场崩塌。他开始怀疑人生,是不是隔壁凯美瑞更香?是不是自己被那个L标下了降头?
我作为一个开过几年特斯拉的中年人,我太懂这种感觉了。当你爱一个品牌的时候,你会为它找一万个理由。当你想放弃它的时候,一个杯架位置不对都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最终他还是买了。因为什么?因为在那个纠结的晚上,有个老司机跟他说了一句诛心的话:“你买个新势力,天天OTA,天天研究新功能,你不累吗?人到中年,就图个省心。”
省心!这两个字,就是最高指令,就是圣旨!
他买的不是车,他买的是“别来烦我”这四个大字。他不想研究什么激光雷达,不想知道什么叫800V高压平台,更不想在车友群里跟人争论AEB到底谁家更强。他就想上车,点火,挂挡,走人。下车,锁车,回家。车,只是一个把他从A点移动到B点的,非常可靠的,能顺便撑一下场面的工具。
说真的,我最近看牙医,发现补个牙比这车一次小保养还贵,瞬间觉得人生充满了魔幻。
所以,朋友现在开着这辆ES300h,心态特别平和。油耗低到发指,高速上一箱油跑一千公里,跟骆驼似的。车内安静得像个图书馆,除了那块搓衣板一样的中控屏,反应速度比我奶奶打麻将摸牌都慢之外,几乎没什么好抱怨的。
但有时候开久了也犯嘀咕,这车是不是太平淡了,平淡到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提前进入退休生活了。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自我矛盾。一边享受着它的“无欲无求”,一边又嫌弃它不够刺激。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把雷克萨斯比作压缩毛巾有点损,但你别说,还真挺贴切的。平时看着就是个普通的丰田,一旦需要社交,开水(钱包)一泡,面子立刻膨胀起来。
所以,这辆二手的雷克萨斯ES300h,到底值不值?
去他妈的性价比,爽就完事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车本身,而在于买车的人。如果你觉得汽车是让你探索世界、体验激情的伙伴,那这车就是一碗白开水。但如果你觉得汽车是让你在生活的兵荒马乱中,获得片刻安宁的避难所,那它就是你的任意门。
所以说,我这朋友根本不是因为精明才买这车,他就是单纯地懒。懒得去思考,懒得去折腾,懒得去面对任何潜在的风险。他用20多万,给自己的人生买了一个“免打扰”模式。
从这个角度看,这笔交易,简直血赚。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