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审阅人员和品鉴读者: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 全文数据有据可依,可供查证。
你有没有想过,一家两年前都快停工的汽车企业,突然宣布今年要卖一万辆车,明年十万,还给自己定了个“2030百万产能”的小目标,到底图个啥?
我第一反应是纳闷,这目标听着是挺鼓舞士气的,但它的逻辑呢?尤其是威马汽车这样一个前几年还因为资金链断裂、供应商追款而停摆的企业,突然重启生产线,推两款老车型,还准备进军海外市场,就好像什么问题都不存在了。问题真的不存在了吗?
威马的计划有三步:今年卖1-2万,明年冲10万,2030年百万产能。这听起来挺像重新站起来的咸鱼传说,但新能源车高端市场已经是比亚迪、蔚小理这几家在抢,想靠复活老款EX5和E5去拼,无论怎么想都挺吃力,更不用说他们准备拿这两款车去海外抢市场。你知道吗?泰国市场上的哪吒汽车刚刚栽过跟头,威马这种停摆过两年的品牌,能干过人家?我查了下公开数据,哪吒去年东南亚销量还过了四位数,但今年直接掉队,威马会比他们强吗?
这些目标问题还算更大的谜团是他们的售后服务。网上车主的投诉随手都能看到,要么反映维修困难,要么说找不到配件。威马的经销商体系之前已经彻底崩了,就算能复产,又有谁来接手这些服务的烂摊子?新接盘方深圳翔飞还有没有这个魄力和能力去填补这个空缺?
再说打算重启的生产线。根据官方信息,他们是把温州工厂重新搞起来,但其实拿出来说的细节非常模糊。比如供应商能不能及时供货?剩余的生产设备是否还在可用状态?上海和温州绿灯开得再亮,也得看威马自己有没有底气在半年内把一套完整的链条重新运转起来。新能源造车本就是重资本、长周期的生意,断线两年后的威马,真的有能力抢回那些失去的机会吗?
还记得两年前威马的大消息是“官方陷入资金困局”,而供应链危机是整件事的导火索。汽车产业不像卖鞋,生产线的每个环节都严格绑定,如果一个链条坏了,整个产能就得被迫停止。现在深圳翔飞接手并放出了复产消息,问题还是出在供应链上:能不能把零部件这个基础问题落实好?网上有人流出消息称,有些供应商至今还压着威马的账单没结清,这事你信吗?我也不信这是空穴来风。
威马在新能源市场想缩短差距,拼的是时间、是资源。复产走到第二步,你会发现他们不仅要留住客户,还得重新吸引供应商构建互信。不然,这场复产只是一场虚火。
但我也不是在完全否定威马的努力,时间线拉长一点看,深圳翔飞起码敢接这个盘,想办法重启温州工厂,并且还放出了第一批量产计划,这事起码说明翔飞有自己的算盘。
问题就在于,这个算盘拨得足够精准吗?线下网约车置换听起来是个办法,但老车型真的能复活吗?威马说要出海东南亚甚至中东市场,这个动作摆明是试图开拓新赛道,但东南亚市场头部玩家早被比亚迪抢走,甚至还有很多低价品牌死守市场份额。倒是中东市场还有些潜力,但去这个地方,更高端的品牌早已布局,威马能拿着两年前的老车做到部分局内人的期待吗?
我问了三个汽车圈朋友,有人觉得威马喊这么大的目标纯粹是营销策略,光描述远景战略就能吸引很多资本注意,有人则觉得翔飞对温州工厂的投入是真金白银,重点是先把国内这块市场跑通,不跑通的话,威马的品牌价值很难恢复。
无论怎么说,翔飞先要解决的,是威马的历史问题。
还记得当年威马车主因为售后服务问题,微博上不断开骂。一位EX5车主两年前申请了维修后,迟迟没等到配件,这事到现在客户论坛上还能找到帖子反馈。品牌危机不解决,威马哪怕国内能重启生产也只是点局部光,威马喊再多目标,问题也不会解决。
所以,我也挺好奇,他们重启计划会成功吗?车主们会否买账?像这问题,我看还是得留给市场来回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