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去中化,难离中国制造,34%销量靠国人

最近大家可能都听说了这么个事儿,就是关于特斯拉的。

这家造电动车特别出名的美国公司,最近传出来一个消息,说要让在美国本土生产的汽车,慢慢地把中国产的零件都换掉。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心里就犯嘀咕了,这是要干啥?

特斯拉去中化,难离中国制造,34%销量靠国人-有驾

特斯拉不是在中国发展得好好的吗?

上海那个超级工厂,生产效率高,成本还低,全世界都羡慕。

现在怎么突然说要“去中化”了呢?

这不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

毕竟,特斯拉全球卖出去的车里,有超过三分之一是在中国市场卖掉的;而它全球生产的车里,更是有将近一半都是上海工厂造的。

一边这么依赖中国,一边又说要跟中国零件“分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特斯拉这个操作,其实挺像一个“双面人”。

它不是铁了心要跟所有中国零件一刀两断,而是搞了一套分区域对待的“双轨制”。

具体来说,就是在北美市场,它表现得特别积极,响应美国政府的号召,说要用更多北美本地生产的零件,把中国零件替换掉。

但是,你再把目光转到咱们中国的上海超级工厂,那画风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特斯拉去中化,难离中国制造,34%销量靠国人-有驾

上海工厂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了95%,这意思就是,你在中国买到的特斯拉,基本上从里到外,绝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

而且,上海工厂周围两百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五百多家配套的供应商,零件从生产线下来,可能开个车半小时就送到特斯拉工厂了,这种紧密合作带来的效率和成本优势,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法比的。

特斯拉自己也说了,已经有六十多家优秀的中国供应商,被它带到了全世界,给它在其他国家的工厂供货。

所以你看,它一边在美国那边嚷嚷着要“去中化”,一边又在中国这边紧紧地抱着咱们供应链的大腿不放。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精明的商业策略,对美国政客,它做个姿态,交点“保护费”;对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和高效的生产基地,它是一点也不敢怠慢。

那么,是什么把特斯拉逼得非要这么做呢?

其实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美国政府的政策压力。

美国政府为了扶持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了一个叫做《通胀削减法案》的政策。

这个法案里说得很明白,如果一辆新能源汽车里,有超过75%的零部件是在北美地区生产的,那么买这辆车的消费者就能享受到7500美元的税收优惠,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是五万四千块钱。

这笔钱可不是个小数目,直接影响到车子的最终售价和市场竞争力。

为了让自己的车在美国更好卖,特斯拉就必须想办法满足这个条件,多用北美的零件。

特斯拉去中化,难离中国制造,34%销量靠国人-有驾

这就像是美国政府给它的一根“胡萝卜”,想吃就得听话。

除了胡萝卜,还有“大棒”。

之前特朗普政府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了很高的关税,这个政策到现在还在影响着。

这些关税让特斯拉在美国生产汽车的成本一下子高出了一大截,有分析说综合成本增加了12%到15%。

就拿Model Y这款车来说,光是关税,一辆车就要多花八千到一万二美元。

尤其是电池,关税层层叠加,最高能到百分之四十多。

这生意还怎么做?

成本这么高,价格自然就下不来,车就不好卖。

所以,特斯拉的这个“去中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在美国政策的胡萝卜加大棒之下,为了生存而做出的调整。

面对这种两难的局面,马斯克这个聪明人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想出了一个新招,那就是在墨西哥建一个新的超级工厂。

特斯拉去中化,难离中国制造,34%销量靠国人-有驾

这一步棋走得非常巧妙。

墨西哥就在美国的南边,地理位置很近,而且它和美国、加拿大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在墨西哥生产的汽车运到美国去,可以免掉高额的关税,同时还能享受到那7500美元的补贴。

这就叫“近岸供应链”,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规避政治风险。

更有意思的是,特斯拉并不是要完全抛弃中国的供应商,而是要求那些给它供货的中国企业,跟着它一起去墨西哥建厂。

也就是说,未来在墨西哥生产的特斯拉,很可能还是用的中国的技术、中国的管理模式,甚至就是原来那批中国供应商生产的零件,只不过生产地点从中国搬到了墨西哥而已。

所以说,这与其叫“去中化”,不如叫“中国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是换个地方继续合作。

当然,这个“搬家”的过程也绝非易事,特斯拉需要付出的代价可不小。

中国供应链的优势,是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起来的,不是说复制就能复制的。

首先就是成本优势。

有数据显示,同样一个汽车零部件,在中国生产要比在东南亚生产便宜15%到20%,而且交货速度还能快上30%以上。

如果特斯拉真的把美国工厂用的中国零件全换掉,算下来一年可能要多花超过10亿美元。

特斯拉去中化,难离中国制造,34%销量靠国人-有驾

在现在这个价格战打得火热的时候,这笔钱可不是个小数目。

其次,更换供应商是个非常复杂和耗时的事情,需要重新做各种测试和认证,生产线也要重新调试。

特斯拉给出的一到两年的时间,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实在是太紧张了,很可能会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某些零件供应不上的风险。

最关键的一点是,在某些核心领域,中国供应链是根本无法替代的。

这才是真正的“命门”。

比如说,现在电动车很重要的磷酸铁锂电池,全球94%的产能都在中国;还有驱动电机里必须用到的核心材料——稀土,中国也掌握了全球90%的供应。

这些东西,就像是做饭的盐和油,没有它们,再好的厨师也做不出菜来。

特斯拉想在短短一两年内找到能完全替代中国的供应商,几乎是不可能的。

行业专家都直言,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性价比、供应链的完整性、还有在核心资源上的产能垄断,这三座大山,是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在短期内都无法逾越的。

所以,绕了一大圈我们发现,特斯拉这场声势浩大的“去中化”行动,更像是一场政治压力下的商业表演。

它越是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就越是反过来证明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那个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

所谓的“去中化”,最终可能只是把供应链的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但其内核,依然离不开“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