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的电车为何会输给中国,输得如此惨呢?内行人揭露真相

自今年3月开启的“价格战”,其影响广泛,可不单单是某汽某城阵脚大乱,实际上整个欧美汽车市场都陷入了极度焦虑的状态。

这绝非夸大其词!以往,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长期在33%上下波动,而欧盟和美国的这一数据稍低,分别徘徊于20%与9%左右,差距不算悬殊。

然而,进入4月,形势突变——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陡然飙升至50%,这一迅猛的增长势头让欧美国家大为震惊。

眼见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如此迅猛,欧美似乎预感到,若再不加以阻拦,便将错失良机。于是,他们“倾尽全力”,试图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果不其然,5月,美国突然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三倍关税;紧接着6月,欧盟也不再掩饰其意图,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最高达38.1%的临时关税。

对于欧美这种惯用的贸易保护手段,大家早已见怪不怪。但令人费解的是,拥有强大工业实力的欧美,在发展相对技术门槛不高的电动汽车领域,为何会被中国远远甩在身后,且败得如此彻底?

为探寻真相,笔者咨询了几位业内资深人士,他们凭借专业的分析,揭开了这背后隐藏的事实。

欧美的电车为何会输给中国,输得如此惨呢?内行人揭露真相-有驾

首要原因在于,电动汽车在欧美市场并不受欢迎。不客气地讲,尽管欧美一直宣称要放缓电动化进程,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放缓,实则是产品滞销。

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近年来欧美车企推出的电动汽车数量并不少。例如,奥迪推出了5款,奔驰有9款,宝马也有7款……

乍看之下,这一数量似乎不算多。然而,对比一下国内车企,极氪截至目前总共才推出4款车型,理想也仅有5款。

更糟糕的是,“bba”这些豪华品牌推出的电动汽车,每一款都未能取得理想的市场反响,几乎是推出一款便滞销一款。这并非他们不想做好,而是即便投入大量精力研发生产,产品依然难以获得消费者青睐。

究其根源,在欧美市场,要将电动汽车推销给消费者,难度堪比向和尚推销梳子。

欧美的电车为何会输给中国,输得如此惨呢?内行人揭露真相-有驾

一方面,由于当地汽油价格与电费之间的差价并不显著,导致消费者将燃油车更换为电动汽车后,在使用成本上并无明显优势。

正如许多人所说:“要是油价降到4元,谁还会考虑电动汽车?”而在欧美,实际情况正是如此。更为严峻的是,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遭遇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法国电价飙升至原来的10倍,芬兰甚至出现民众烧柴取暖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对于更换电动汽车更是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即便消费者有更换电动汽车的意愿,也可能因高昂的价格而却步。

究竟有多贵呢?以大众ID.3这款车为例,这是一款车长仅4.2米的小型SUV,在我国市场,其价格最多在8 - 9万元左右。

然而,在德国市场,其起售价却高达3999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2.22万,这一价格几乎与宝马X5相当。如此高昂的价格,若能畅销,那才是怪事。

欧美的电车为何会输给中国,输得如此惨呢?内行人揭露真相-有驾

其次,在欧美地区,电动汽车的使用环境堪称恶劣。有趣的是,这与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而这种差异也正是决定新能源汽车在我国蓬勃发展,在欧美却举步维艰的重要因素。

以我国为例,根据理想汽车的统计数据,车主在80 - 85%的情况下是在市区内行驶。尽管城市交通拥堵,但这种工况对于电动汽车而言却十分有利。

其一,在市区行驶无需担心高速行驶带来的续航问题;其二,低速行驶模式下,电动汽车耗电量较低,进一步缓解了续航焦虑。

即便在我国,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的续航仍存在一定担忧,但与欧美相比,这种担忧程度要小得多。

欧美的电车为何会输给中国,输得如此惨呢?内行人揭露真相-有驾

这是因为欧美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分布相对稀疏,且许多地方不限速。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汽车电机需长时间维持高转速运行,电量消耗极快。

在我国,一辆标注续航里程为600公里的电动汽车,在日常使用中打个7折,还能剩余420公里续航,这还算比较理想的情况。

但若是在欧美地区,由于高速行驶的影响,续航里程还需再次打折,最终能行驶300公里就已经很不错了。

更为关键的是,在欧洲地区,情况更为严峻。从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欧洲最南端的希腊、西班牙,其纬度与我国内蒙古相当,而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几乎接近北极圈。

在如此严寒的环境下,电动汽车面临的不仅仅是续航里程大幅缩减的问题,电池甚至可能因低温而损坏。

说白了,什么时候电动汽车能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普及,欧洲地区才有可能实现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而这一目标目前看来,希望十分渺茫。

欧美的电车为何会输给中国,输得如此惨呢?内行人揭露真相-有驾

最后,欧美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已然落后。乍一听,这种说法似乎有些荒谬,毕竟我们自幼便听闻欧美是工业强国,说其落后,似乎难以让人接受。

然而,时代已然不同。若仅论技术层面,欧美汽车工业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在持续进步。但问题在于,如今哪个国家的技术不是在不断发展呢?

在全球技术共同进步的大背景下,欧美由于长期过度追求利润,自20世纪70年代起便开始推行去工业化政策,这使得其工业体系逐渐变得脆弱,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近年来,拜登政府虽投入1.2万亿美元,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然而成效甚微。

欧美的电车为何会输给中国,输得如此惨呢?内行人揭露真相-有驾

简单来说,即便欧美拥有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但缺乏熟练的产业工人、大量专业的工程师,以及完备的产业链支撑,即便能够研发制造出一款性能卓越的汽车,也只能将其送进博物馆展览,难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

毕竟,汽车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商品,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规模化生产,从而有效控制成本——即产能是否充足,价格能否亲民。

毫不夸张地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仅凭借欧美目前的工业水平,即便是强大的特斯拉也可能面临困境。

这并非危言耸听,回顾2019年,特斯拉遭遇了自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危机,彼时摆在其面前有两个选择:一边是美国呼吁的“工业回流”;另一边是中国全力支持打造的上海超级工厂。

欧美的电车为何会输给中国,输得如此惨呢?内行人揭露真相-有驾

显然,中国强大的新能源工业实力与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让马斯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上海超级工厂,这一决策也直接打脸了美国。

正因如此,2020年,特斯拉产能大幅提升至50万辆,产品均价下降11%,成功实现转危为安。同年,特斯拉股价暴涨1600%,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马斯克也因此荣登全球首富宝座。

就连马斯克本人都曾坦言:没有中国,就没有特斯拉的今天。由此可见,欧美当前的工业环境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制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国,一些原本从事电视、手机制造的企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也能取得不错的发展成绩,这就是差距所在。

欧美的电车为何会输给中国,输得如此惨呢?内行人揭露真相-有驾

综上所述,欧美的策略已然清晰:他们不仅不会放弃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反而会持续加大投入。正因如此,其政府才会通过提高关税等手段,阻碍中国电动汽车进入其市场。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欧美车企一方面希望通过政府设置贸易壁垒来保护自身市场,另一方面却又觊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与完善的产业链,纷纷希望进入中国市场发展。

于是,部分欧美车企迅速站出来反对政府加征关税,以此博得中国消费者的好感,同时将矛盾焦点转移至政府身上。如此一来,双方一唱一和,最终关税大概率还是会增加,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挑战也将愈发严峻 。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