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日本车企赚铩了。
刚刚看到的消息,日本日产居然把自己横滨的全球总部给卖了。这事儿挺意外的,因为这个大楼算是公司标志性资产之一,大家都惯它代表着(日产的)心脏。但现实是,日产目前财务状况差到让人匪夷所思。2025财年的预估亏损,竟然达到了2750亿日元(约127亿人民币),这不是亏个钱那么简单,几乎像要掏空公司。你说危机感是不是突然就靠近了?
我记得去年还在深圳那场汽车展上,遇到一个日产销售,他跟我说,今年真不稳,销量下滑4-5%,特别是欧洲市场表现差。但我当时没想太多,毕竟中国市场还挺坚挺。可没想到,日系品牌的危机感会这么快就蔓延到总部层面。
这次出让资产其实不算新鲜。很多成熟企业都在用出售+售后回租这种方式,解紧箍咒,腾笼换鸟。日产这次把总部大楼卖给敏实集团和KKR做的财团,价格97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大概40多亿。这一动作亮点在于——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签了个20年的售后回租协议。这样,日产卖了房子,但继续在这里办公,仿佛房东变租户。你要说,这是不是鸡肋?其实也有深意。公司可以立刻回血,又不用搬家,节省了基础设施更换的麻烦。
我一开始还挺纳闷,为什么不干脆整体迁出?后来想了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总部大楼自带价值(不能说是资产挂账,但确实是面子),二是在当前财务吃紧、现金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迅速折现,来大幅改善现金流。
这事还反映出了一点——不少日系车企其实都在用出售+回租这种模式,缓解短期压力。
但你可能要问了,这对日产未来发展意味着什么?除了卖楼,他们还启动了经营重建计划Re:Nissan。计划在2027年前关闭7家工厂,把生产能力降到250万辆左右,裁员2万。你说这么大动作,意味着日产清楚自己正走在物理边界——市场份额在萎缩,技术革新又板凳坐得差不多,要变革得更激烈。
说到这边,突然想到一些曾经熟悉的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某次去日本的展会,遇到一位日产内部的工程师,他跟我说:我们这个平台其实早就压力山大,除了国产化,别的路走不通。那会儿我还没细想太多,觉得只是企业策略调整,现在看来,或许压力比我想象还大。
这也不是小问题。比如说,日产用总部资产换现金,同时还能保持日常运营。大部分资产出售后,租赁协议带来的实际上就是租金+未来一定期限的用地权。我猜,这笔收入能帮公司缓一缓,也许还能砍掉部分债务(即使我没具体算过,心里估摸也得余额在几百亿日元左右)。
现在的问题是:这次交易会不会成为标志?还是说,代表日产已开始去资产、控现金的新策略?
你要问我,像像日产这样做,是不是冒险?我觉得,风险肯定有,但在亏损和负债压力下,选择用资产换现金,也许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特别是在全球竞争激烈、成本上升、市场变化快的背景下。
话说回来,那些说国产车崛起伤到日系品牌的朋友,是不是也要重新考虑一下?中国企业在产业链的布局、资金实力其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敏实集团就是个活例。成立30年,香港上市,客户遍布全球(GM、福特、日产……),不光是零部件制造商,也布局新能源,像是锻炼出了一套走出去的模式。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问题:国产品牌,尤其是供应链企业,能不能借助这次机会,进一步在全球市场上发力?而且,未来像日产这样出售资产、用售后回租维持运营的方式,会不会成为一种新常态?
你觉得汽车企业的硬资产(大楼、工厂)还能一直是资产?还是说、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它们更像是负担而非资产?我也只是凭感觉猜测,暂时还没办法给出答案。
这次买家—敏实集团,未来会不会借此巩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还是说,这次合作只是一次临时救急?谁知道呢,汽车行业的风,变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难以预测。
有点奇怪的是,看到这些大企业出手大资产,内心突然起了点自我安慰——这行业,怎么说也得有变化才对。如果不变化,早就死在固有阵地了。面对眼前的危机,企业的每一步都像是在走钢丝。
想问问你们:你们觉得,车企用房地产+资产来调节财务,是好事还是坏事?(虽然我知道答案可能不唯一)我还在琢磨,这种资产出清、灵活运营是不是未来汽车行业的一大趋势。
——这事情先就说到这里吧,突然觉得,这些资产和它背后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东西。毕竟,企业的灵魂不在一栋大楼,而在市场里搏杀的决心和智慧。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