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当你在高速服务区拿着号码牌等待充电,会不会觉得自己的新能源车像个需要精心伺候的“电动祖宗”?
眼下正值出行高峰,高速服务区里新能源车排队充电的场景依然壮观。有车主从凌晨开始排队,拿到49号等待三小时才充上电,还有人苦等四小时。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充电桩排队叫号的情况,就像在餐厅等位一样。尽管最新款的电动车已经能实现充电五分钟续航两百公里,但面对服务区里密密麻麻的等待车辆,这些高科技功能却难以发挥作用。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过去一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快速增长,这个假期高速上每天有约1400万辆新能源车奔跑。虽然充电设施也在增加,比如浙江某高速服务区充电枪数量比去年底增加了近四成,但充电桩的增速远远跟不上新能源车的增加速度。目前全国六万多个高速充电桩,只占全国充电桩总量不足百分之一。
更让人无奈的是,许多服务区仍然在使用功率较低的老旧充电桩。这些充电桩标称120kW,实际可能只有60kW,充电速度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不同车型的充电协议各不相同,导致部分车辆无法使用某些充电桩。这些问题都降低了充电桩的使用效率。
对于新能源车主来说,续航焦虑在高速上被放大不少。一辆标称500公里续航的车,在实际高速行驶中,考虑到开空调和堵车等因素,可能只能跑260到320公里。当电量低于100公里时,车主就会开始紧张地寻找充电桩。
面对充电难题,有经验的车主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他们不会在服务区死等,而是选择就近下高速寻找充电站。通常在高速出口几公里内就能找到空闲的充电桩,这样既能充电,还能顺便休息用餐,比在服务区干等要舒服得多。另外,选择凌晨0点到6点这个时段充电,等待时间可能会缩短八成。
各地也在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充电压力。福建省在易堵热点部署了移动充电车,以应对突发性的充电需求。安徽省则通过技术手段,在充电繁忙的服务区启动智能限充策略,将充电上限设置为百分之九十,以加快充电桩的周转效率。
从长远来看,充电技术正在快速进步。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已经能实现五分鐘充电407公里,宁德时代的超充电池也可在十分鐘内充至八成电量。这些技术的普及将使充电体验越来越接近传统加油。
你的国庆出行是否也曾在充电站经历漫長等待?面对日益增多的新能源车,你觉得怎样才能让假期出行更加轻松自在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