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给锂电池做了次“中子CT扫描”,意外破解了固态电池十年死结!
北京亦庄测试场那辆充电6分钟跑1000公里的电动车,用的正是这项技术铸就的国产固态电池。
当中子束穿透电池内部,锂原子分布首次被精准捕捉,日本工程师看着丰田推迟三次的量产计划陷入沉默,这场持续二十年的“电池圣杯”争夺战,剧本正在改写。
中国产业化进程正以惊人速度推进。
青岛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经投产,规划2026年产能达2GWh,量产的电芯容量达到20Ah,能量密度突破600Wh/kg。
这个数字意味着充满电可行驶20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无需中途充电。
关键是,国内半固态电池已率先装车:上汽名爵MG4搭载清陶能源的70kWh半固态电池,液体电解质占比仅5%,在-7℃低温环境续航保持率提升13.8%;蔚来ET7配备150kWh半固态电池包,实测续航1070公里。
日本仍在为硫化物电解质量产挣扎。
丰田投入1.5万亿日元研发13年,却因硫化物遇水产生剧毒硫化氢的难题,被迫三度推迟量产计划至2027年。
尽管出光兴产利用炼油副产物硫磺开发出硫化锂电解质,计划2027年建成千吨级工厂,该产能仅能满足6万辆汽车需求,不到丰田年销量的6%。
尴尬的是,三井金属的硫化物电解质生产线良率不足20%,导致单GWh设备投资高达2.5亿元,成本是液态电池的3倍。
技术路线分化成胜负关键手。
中国选择务实路线: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350Wh/kg,成本仅比液态电池高20%;比亚迪“刀锋-龙晶”体系达400Wh/kg,通过干法电极工艺降本30%。
日本则孤注一掷押注氟化物,丰田宣称其氟化物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是锂电3倍,续航1200公里。
该技术需稀有金属锗,而中国控制着全球90%的锗产量。
当日本经产省拿出48.5亿补贴时,宁德时代正联合华为在全国部署600kW超充桩,10分钟补充800公里续航已成现实。
专利数量与产业落地正在倒挂。
日本手握全球68%的固态电池核心专利,仅丰田就有1331项硫化物专利。
中国专利转化速度碾压对手:中核集团联合清华大学研发的中子深度剖面分析装置,让锂浓度分布检测精度达纳米级;先导智能的干法电极生产线效率提升5倍,良率超日本产线40%。
结果就是,2024年中国半固态电池出货量占全球90%,日本仍停留在实验室样品阶段。
应用场景争夺战在特殊领域率先打响。
亿航智能eVTOL飞行器搭载固态电池后滞空时间提升90%,深圳已开通城市空中交通试点航线;国家电网在福建投运的100MWh固态电池储能电站,循环寿命突破5000次,全生命周期成本下降40%。
日本则转向小众市场:TDK开发的氧化物全固态电池“CeraCharge”瞄准智能手表,体积能量密度750Wh/L;Maxell的圆柱形全固态电池容量仅200mAh,主要应用于医疗设备。
当北京现代的固态电池试点产线开始轰鸣,当比亚迪的生产线开始改造升级,这场能源革命的输赢天平已经倾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