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这事儿简直是魔幻现实主义。
九月份的销量报表一出来,我盯着林肯飞行家后面那个“135台”的数字,愣是看了半天,还以为是哪个土豪一口气团购了,结果发现,这就是它一个月的全国总销量。
一百三十五,这数字扔进中国车市这片汪洋大海里,连个响儿都听不见,直接就沉底了。
这就奇了怪了。
你要说这车是个样子货吧,那也就认了。
可偏偏这哥们儿是个实力派,而且是那种肌肉都快撑爆衬衫的实力派。
你把这车的参数表单独撕下来,裱起来挂墙上,绝对是镇宅之宝级别的。
一掀开机盖,清一色的大V6,3.0T的,在这个电动机和三缸机横着走的年代,林肯这操作简直像是在数字时代坚持用胶片拍照的老炮儿,有情怀,但也透着一股子“不合时宜”的倔强。
动力?
三百多匹马力,五百多牛米的扭矩,踩下去跟山洪暴发似的。
那感觉,绝对不是现在那些电动车给你一脚踹出去的眩晕感,而是一种源源不断、仿佛没有尽头的浑厚内力,开起来气定神闲,心里有底。
车身尺寸也是妥妥的行政级别,五米多的车长往那一摆,比宝马X5L还大一圈,气场绝对拉满,可以说是这个级别里的“巨无霸”之一。
就这么一台从机械素质上几乎挑不出毛病的豪华SUV,怎么就混到了一个月卖一百多台的境地?
这感觉,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内功、外功、轻功样样精通,结果下山一打听,江湖上最火的门派叫“躺平派”,大家比的是谁能耗更低、更省钱。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
我琢磨着,这事儿可能就坏在了“豪华”这两个字上。
以前我们理解的豪华,是真皮、是实木、是V6发动机轰鸣的底气。
可现在,尤其是在国内这个卷到天际的市场,豪华的定义早就变了。
现在的豪华,是能不能发光的logo,是车里那块比你家电视还大的屏幕,是能识别各种方言的智能语音,是一种能让你在朋友圈里脱颖而出的社交货币。
林肯这个品牌,在国内就有点尴尬。
它有历史,有底蕴,但就是缺少点年轻人的“网感”。
你开一台飞行家去参加同学会,你得跟人解释半天这车的纵置后驱平台有多牛、双叉臂悬挂有多稳。
而你同学开着一台新势力电车,只需要在车里喊一句“打开露营模式”,所有座椅自动放倒,天窗变成星空顶,姑娘们的眼神立马就不一样了。
你说气不气人?
更要命的是它对空间的理解,好像跟国人隔着一个太平洋的时差。
这么大的车,愣是没给你整个舒舒服服的“大五座”出来,全系六座起步。
这操作,就像你花五星级酒店的钱,住进去发现是个上下铺,虽然床单被罩都是顶级的,但那感觉能对吗?
中国人买这个尺寸的SUV,追求的是后排那种可以翘着二郎腿的“专属感”和“空间奢侈感”,你弄个六座,中间留个过道,是方便第三排进出,可第二排的尊贵感一下就掉价了。
还有那个钢琴按键式换挡,设计师可能觉得这玩意儿贼有格调,但在停车场里手忙脚乱地挪车时,你才会怀念传统档把那种“一握在手,天下我有”的踏实感。
这种反常规的设计,往往都在劝退那些只想安安稳稳开车的潜在买家。
当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那台让人又爱又恨的V6发动机。
在这个油价让人每次加油都心头一紧的时代,它的油耗确实不太亲民。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买得起这车的人,或许不在乎油钱,但他们在乎一种“与时俱进”的感觉。
当身边朋友都在讨论续航、充电桩和智能驾驶的时候,你还在跟人聊你的V6有多平顺,是不是有点像4G时代还在夸自己诺基亚砸核桃有多硬?
所以,林肯飞行家这销量,真不是产品力不行,而是它成了一个孤独的艺术家,用尽心血雕琢了一件在博物馆里能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却发现大家现在都只喜欢逛潮流网店。
它浑身都是优点,但这些优点,似乎都没能精准地打在市场的“爽点”上。
不知道各位怎么看?
如果预算充足,你会选择这台V6的“末代皇帝”,享受纯粹的机械魅力,还是顺应潮流,投入新能源的怀抱?
来评论区聊聊呗,看看咱们谁的知音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