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服务区排队1小时到12分钟补能400公里,小米YU7这个数字背后,藏着电车时代什么样的转折?

从成都服务区排队1小时到12分钟补能400公里,小米YU7这个数字背后,藏着电车时代什么样的转折?

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沪蓉高速简阳服务区,八个充电桩前停了十几台车。我排在第七位,看着前面那台理想L7车主抱着孩子来回踱步,旁边蔚来车主靠在车门上刷手机。那会儿是下午两点半,太阳晒得人头皮发麻。等我插上枪开始充电,已经快四点了。老婆在副驾玩手机没说话,但那张脸已经说明一切。

从成都服务区排队1小时到12分钟补能400公里,小米YU7这个数字背后,藏着电车时代什么样的转折?-有驾

这就是电车跑长途的真实状态。回程路上我就琢磨,要是充电能压缩到十几分钟,这焦虑大概能去掉一大半。

小米YU7说12分钟能跑400公里。数字摆在那儿,我倒不急着信,也不急着质疑。关键得看配套设施能不能跟上。800V高压平台现在不少品牌都在用,但真正建起来的超充站有几个?我家附近商场地下车库,特斯拉的桩永远满位,第三方快充桩要么功率上不去,要么扫码半天打不开。技术再先进,落地才是硬道理。

从成都服务区排队1小时到12分钟补能400公里,小米YU7这个数字背后,藏着电车时代什么样的转折?-有驾

动力参数确实够唬人,691马力,零百估计三秒出头。不过跑了这几年,我反倒不太在意这个。市区代步,动力过剩其实没啥用。倒是续航,820公里的CLTC数字看着挺美,实际能跑多少得看情况。我现在这台车标650,夏天市区能跑550左右,冬天开暖风上高速,400出头就得找桩。电池热管理做得好不好,直接决定冬天敢不敢开远路。

车上那套智驾系统,标配激光雷达,这配置放这个价位算良心。话说回来,我那台车也有类似功能,市区并线、跟车还算省心,遇到路况复杂就得自己接管。技术确实在进步,但要说完全放手,我觉得还早。去年有次在内环高架,前车突然急刹,我那车愣了零点几秒才反应过来,吓出一身冷汗。辅助就是辅助,这个定位得清楚。

从成都服务区排队1小时到12分钟补能400公里,小米YU7这个数字背后,藏着电车时代什么样的转折?-有驾

车机系统这块,小米的生态优势摆在那儿。家里要是用全套设备,上车之后切换应该比较顺。我一朋友用的华为全家桶,车机和手机互通做得不错,导航、音乐直接流转,用惯了确实回不去。不过这也得看个人,要是不在这个生态里,这些功能也就尝个鲜。

从成都服务区排队1小时到12分钟补能400公里,小米YU7这个数字背后,藏着电车时代什么样的转折?-有驾

底盘调校才是见功力的地方。双电机、四驱、空气悬挂,这些配置听着都挺好,但实际开起来怎么样得上路才知道。我试过几台电动SUV,有的加速猛但底盘松散,过弯侧倾明显;有的底盘扎实但滤震偏硬,家人坐着不舒服。SUV要兼顾家用和操控,这平衡不好找。小米第一次做SUV,这方面还得看市场反馈。

现在这个时间点挺微妙。欧洲那边不少车企因为芯片供应出了问题,产能上不去。国内这两年在供应链本地化上下了功夫,核心零部件慢慢往国产方向走,碰到外部波动,韧性可能强一些。YU7能不能按时交付,产能爬坡顺不顺,这些都得观察。

从成都服务区排队1小时到12分钟补能400公里,小米YU7这个数字背后,藏着电车时代什么样的转折?-有驾

从SU7到YU7,这步跨得不算小。轿车市场试过水,现在要进SUV这块,对手都不好对付。Model Y占着市场份额,问界、理想也盯着这块蛋糕。30到40万这个区间,消费者见过的车太多了,光靠营销留不住人,最后还是得看产品力和用户口碑。

有朋友问我YU7值不值得等。我说这得看你的需求。要是着急用车,现在市场上选择不少;要是不急,等上市看看首批车主的反馈也不迟。造车和造手机不一样,车关系到安全,容不得马虎。小米能不能把消费电子那套经验用到汽车上,还得时间来检验。

从成都服务区排队1小时到12分钟补能400公里,小米YU7这个数字背后,藏着电车时代什么样的转折?-有驾

12分钟补能这事儿,要是真能在日常使用中实现,出行方式可能会变。但这中间还隔着充电桩密度、电池衰减、温度影响这些实际问题。不过话说回来,技术总是往前走的。三年前谁能想到电车销量能反超油车?YU7这台车,算是给市场多了个选项。至于买不买,那是各人的事。但这种竞争对消费者来说,总归是好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