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和十几年前相比,同款同型号,有的价格被腰斩,跌成了"白菜价":这其中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还是说,说品质被"减配减料"的结果,谁能解析明了。去网上搜了一下,给出的答案如下: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业的发展,相同型号款式的汽车价格相比十几年前大都大幅下降,这应是科技进步、市场竞争、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能简单归结为偷工减料,但部分车企确实存在通过减配来降低成本的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科技进步因素:制造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广泛应用,减少了人工成本。同时,模块化设计让不同车型可共享零部件,降低了研发和生产成本。此外,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如高强度轻量化钢材,在提升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材料成本,这些都为汽车降价提供了空间。
规模化生产: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车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效益显现。产量的增加使得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降低,如研发费用、设备折旧等,从而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产品。市场竞争因素: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激烈,新的汽车品牌不断涌现,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加剧了市场竞争。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常常会采取价格战策略,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政策因素:政府可能会出台各种政策来鼓励购买环保型汽车,如电动汽车,包括补贴、税收优惠等,这些政策能有效降低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也促使车企调整价格策略,让汽车价格更亲民。
部分车企存在偷工减料或减配情况:在激烈的价格战下,部分车企为了保证利润,可能会采取减配或使用低成本材料等方式来降低成本。例如用铝合金线束代替铜线束、车窗玻璃厚度削减、隔音棉用料低劣且覆盖面积缩水等,这些行为可能会影响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用性。
今年5月买了辆长城大狗边牧版 SUV 车,大气,智能,原价12.99万,厂家优惠3万,国补1.3万,实际裸车价8.7万元◇旧车置换9500元,一辆大狗燃油版新车不到8万元就入手了。加上税和保险,贴膜等,上完牌还不到10万元,确实便宜了不少,开着感觉确实不错。就是有点智能,得慢慢适应和摸索。
(此文包含部分 AI 文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