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圈就有这么个奇葩 ——Honda Solo。2003 年刚亮相时,不少人撇着嘴说:“这玩意儿长得跟没长开似的,哪有摩托车该有的样子?” 可现在呢?二手市场上成色好的 Solo,价格比新车还离谱,收藏者抢着要。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款当年被骂 “丑出天际” 的小摩托,怎么就成了复古界的香饽饽?
先说说它的 “硬件”。Solo 用的是和超级幼兽同源的发动机,50cc 的风冷四冲程,听起来不起眼,但 3.5 匹马力配上 3.8 牛米的扭矩,在城市里钻来钻去足够用了。最妙的是那个自动离心式离合器,新手上去拧油门就走,根本不用操心换挡,比自行车还好上手。
油耗更是没得说,加一升油能跑几十公里,随便找个加油站都能补能,这点放到现在看,是不是和新能源车追求的低能耗不谋而合?
但真正让 Solo 与众不同的,是它的 “穿衣风格”。当时摩托车要么走肌肉路线,要么玩流线型,Solo 偏不。它搞了个三模块配色系统,油箱、车架、座椅能随便换颜色,总共 285 种组合。出厂就有雾面银、蒙扎红、鹦鹉黄三种颜色,想骚气想低调,全看自己心情。
这在 2003 年可是个新鲜事。那会儿大家买摩托,要么选厂家定好的颜色,要么自己找地方喷漆。Solo 直接把 “定制权” 递到你手里,就像现在买手机选外壳似的,超前得有点过分。
说起来,Solo 能出生,还得归功于本田的 N 计划。上世纪 90 年代末,日本摩托车市场不太景气,年轻人不爱买传统摩托了。本田就琢磨着搞点新花样,让一群年轻工程师放手去折腾,结果整出个 “反主流” 系列。
1999 年先出了 Ape,圆滚滚的像只小猴子,主打玩乐;2001 年的 Zoomer 把储物空间玩出了花,买菜逛街两不误;2002 年的 Bite 更绝,骑起来像踩滑板,特别灵活;到了 2003 年的 Solo,算是把模块化玩到了极致。
可当时市场不买账啊。有人说单座设计太自私,带不了人;有人嫌它太小,不像 “正经摩托”;更多人是看不惯那裸露的发动机和极简的车架,觉得 “寒酸”。
现在回头看,这些恰恰成了 Solo 的优点。单座意味着纯粹,骑它就是为了自己爽;小巧灵活正好适应现在拥挤的城市路况;至于裸露的发动机?现在多少复古车故意把零件露出来,不就是学的这一套?
其实 Solo 的定位一开始就不是 “摩托车”,而是 “生活方式配件”。本田想让它成为年轻人的代步工具 + 时尚单品,就像现在的平衡车、电滑板一样。可 2003 年的市场还没准备好接受这种理念,大家买摩托还是看重排量、速度、载人载物这些 “实用” 功能。
那会儿日系摩托车正在经历转型。东南亚、南美这些新兴市场起来了,本田得考虑全球通用性,像 Solo 这种太有个性的设计,在追求性价比的新兴市场确实吃不开。生产了没几年,Solo 就停产了。
谁也没想到,十几年后风向变了。年轻人开始怀念这种 “反套路” 的设计,模块化、极简风成了潮流。MINI 的定制系统,不就是把 Solo 的配色玩法放大了吗?现在的电动车,也在学 Solo 搞极简设计,连发动机(电机)外露都成了审美。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审美这东西,还真有周期性。20 年前觉得 “丑”,可能不是设计错了,而是太超前了。就像当年的牛仔裤,刚出现时被骂 “不正经”,现在不也成了百搭单品?
本田这种 “允许失败” 的文化也值得说道说道。Monkey、Dax、Solo 这些小摩托,都是工程师们瞎琢磨出来的,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技术和设计理念都留了下来。Solo 的自动离合器,现在不就在电动车上发光发热吗?
现在再看停在东京仓库里的那些 Solo,满身都是时代的印记。当年的工业 “残次品”,如今成了设计界的活化石。米兰设计周还专门致敬过这种模块化美学,谁能想到呢?
其实不光是摩托车,生活里很多东西都这样。刚出现时不被理解,甚至被嘲笑,可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显露出价值。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只不过有的金子,需要等人们换个角度看而已。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 “越看越顺眼” 的东西?来评论区聊聊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