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电动车净利润反超雅迪,成2024年两轮车“盈利王”
楼下修车铺的老李头最近闲聊,说起今年电动两轮车圈里最大的话题,不是别的,就是爱玛突然把雅迪给“压”了下去。说来也怪,这俩牌子前几年销量榜单一个劲儿你追我赶,可谁能想到,到了2024年,净利润这块儿竟然是爱玛赢了。
城市里骑电动车的人是真多。早上小区门口那一溜排队等着出门的,有穿西装打领带的,也有送外卖背着大箱子的。以前觉得四个轮子的才叫交通工具,现在发现,两轮的小家伙更灵活、也更实用——尤其在咱们这种路窄又天天堵车的大城市。有时候停车都得靠抢位子,那种轻巧随停随走的小电驴,还真挺香。
说到买新车,我表弟刚毕业没多久就入手了一辆基础款,只花了一千来块钱。他还特意跟我显摆:“哥,你看这玩意儿,比公交卡还划算!”其实现在稍微讲究点配置、样式的新款,大概三五千块钱能拿下。我邻居阿姨去年换了台七千多一点点的高配版,说什么自带智能语音导航,还有啥防盗报警功能。不过她抱怨最多的是充一次电跑不远,“宣传写80公里续航,其实市区红绿灯一多顶天也就六十。”老李头插嘴:“唉,这都是厂家虚标嘛。”
中国现在两轮电动车据说已经超过3.5亿辆,我朋友圈调侃: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个是‘骑士’。市场这么大,但其实主流品牌没几个,就那几家老面孔:雅迪、爱玛、台铃和绿源,每年榜单前五加起来占了七成以上销量。我记得2017年的时候,雅迪还是铁打第一名,不过今年数据出来后群友炸锅——虽然销量还是它最多,但赚钱最多却变成了爱玛。
具体咋回事呢?听懂行的人分析,今年爱玛营收216亿多,同比略涨,但最关键的是净利润接近20亿,比去年还高出5%。而雅迪这边,据师傅顺嘴提过一句,今年只赚12.7个亿,还比去年掉了一半。这么一对比,“盈利王”的帽子直接扣到了爱玛头上。
要追溯起来,天津人张剑1999年搞出来这个品牌,当时正好赶上禁摩令出台,一夜之间摩托不能跑街道,小型纯电动自行车趁机冒头。据说当初厂房就在天津郊区,自行车产业链资源丰富,加工方便。一开始竞争特别乱,各家都在拼低价和产量。但2004年前后他们请周杰伦做代言人,那会儿广告铺天盖地,我同学宿舍墙上贴着海报,就是冲着明星去买的。后来公司上市,又折腾资本运作什么的新花样,到现在老板张剑父女身价都快250亿元,在天津本地算首富级别人物。
不过圈内八卦也不少。今年夏天浙江省查产品质量时,有几批次被通报不合格。有朋友吐槽,他新买的一台刹车偏软,下雨天滑倒过一次,好在人没事。他怀疑可能就是碰到问题批次。“做大做强容易,把控细节难”,这是维修师傅常挂嘴边的话。另外微信群里还有人反映,新出的某些车型智能系统偶尔死机,比如定位功能失灵啥的,只能重启解决。不像早期经典款那么皮实耐造,现在电子化东西太复杂,有时候反而添麻烦。
但不得不承认,人家创新动作挺快。今年春天看到新闻,说他们跟京东合作,为专门干家政和外卖这些行业定制车辆。据介绍动力系统优化过,上坡拉货比普通民用版提升10%,国标框架下还能保证安全合规性。我隔壁小哥送外卖用这个定制版,每天下班回来直夸省心。“原来爬坡费劲,现在基本不用推。”
年轻用户喜欢颜值高、有趣味设计那种,他们针对女生搞元宇宙Play系列,多巴胺色彩配萌系涂装,还有联名痛车型号,据称部分潮玩店限量发售。一位大学生妹子晒图炫耀自己的黄油小熊联名版,她最满意那个低踏板设计,可以穿裙子直接跨坐,而且真空胎宽厚,下雨路滑也敢骑出去。不过她吐槽APP连不上蓝牙,经常需要重新配对,“科技感有余,小毛病不少”。
也不是所有声音都是褒奖。有第三方测评机构点评,一些新型号舒适性一般,高速刹停距离偏长,还有待改进。但总体从传统制造往科技驱动转型,是眼下整个行业的大趋势,不管是谁,都绕不开品质与创新双线作战这一关口吧?
最后再插句闲话:群友阿军想把旧款二手处理掉换新,他问维修店老板:“你看我这2018年的经典型还能撑几年?”老板笑答:“只要控制器、电池别坏,大修三百公里妥妥滴。”看来无论谁登顶排行榜,对于咱们普通骑士好养护才是真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分布于正文各处,如界面新闻、大众网等公开报道及生活经验碎片化转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