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最热闹的事,莫过于比亚迪这位行业领头羊,突然按下了暂停键,悄无声息地让两款备受关注的新车“消失”了。
一款是还没正式开卖,就已经吊足了大家胃口的宋L GT,另一款是腾势品牌下的N8L。
这操作让很多人看不懂,就像你常去的一家生意火爆的饭店,突然把两道招牌菜从菜单上划掉了,背后肯定有事儿。
一时间,各种猜测都冒了出来,有人说比亚迪是不是遇到麻烦了,也有人说这是在憋一个更大的招。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今天就来把这层窗户纸捅破,用大白话聊个明明白白。
首先得说说这两款车为什么会被“叫停”。
咱们先看宋L GT,这车从名字就能看出来,是宋L的升级版,主打性能和运动。
按理说,比亚迪的车不愁卖,多一款车多一条路,为什么要砍掉呢?
问题就出在,现在的汽车市场,变化实在太快了,快得让人喘不过气。
一位在比亚迪店里工作的朋友就透露,有客户来店里试驾宋L GT,车子本身感觉也挺好,可当客户一出门,拐个弯进了隔壁的极氪汽车店,试驾完极氪007,回来就把宋L GT的订单给退了。
哪怕销售说可以给三万块的优惠,客户也头也不回。
这就让人好奇了,极氪007到底有什么魔力?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技术上的代差。
这就好比你去买电脑,两台电脑价格差不多,一台用的是最新的处理器和显卡,玩游戏、做设计都飞快;另一台虽然也是大品牌,但用的还是两三年前的技术。
你会怎么选?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技术更新的那个。
极氪007用的就是全套的“新装备”:它的整个电气系统是800V高压的,这意味着充电速度极快,喝杯咖啡的功夫就能充进去跑几百公里的电,基本解决了大家对电动车充电慢的焦虑。
车里的智能屏幕用的是高通最好的8295芯片,操作起来跟最新款的旗舰手机一样流畅。
而比亚迪的宋L GT,用的还是成熟稳定的400V技术平台。
这个技术本身没问题,也很可靠,但在800V已经成为新一代电动车标配的今天,400V就显得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比亚迪自己也看明白了,与其把一款在技术上已经不占优势的车推向市场,被对手比下去,还不如干脆停掉,及时止损,保住自己的品牌形象。
再来说腾势N8L,它的情况更直接一些。
这款车上市之后,市场反响平平,销量一直上不去。
在它所处的那个价位,竞争对手太强了。
上有理想汽车,下有问界系列,个个都是身怀绝技。
现在的消费者买车,可不是只看品牌了,他们会把参数表拿出来一项一项地对比,从空间大小、座椅舒适度,到智能驾驶好不好用、车机系统流不流畅,看得比产品经理还仔细。
腾势N8L在这些硬碰硬的比较里,没能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绝活,既没有做到最大,也没有做到最智能,所以很难打动那些精明的消费者。
销量上不去,继续生产和宣传就是在消耗资源,所以比亚迪选择收缩产品线,集中精力做好能打胜仗的车型。
这两款车的“消失”,其实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它背后反映出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包括比亚迪在内,都面临着巨大的“技术焦虑”。
过去几年,比亚迪靠着“刀片电池”和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打下了一片江山。
刀片电池安全、价格实惠,一下子把电动车的价格拉到了和燃油车差不多的水平,让很多人第一次接受了电动车。
这是比亚迪的巨大功劳。
但是,江湖总是在变的,没有一种武功可以永远独步天下。
当比亚迪还在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竞争对手们都在苦练内功,研发出了更厉害的新技术。
最核心的差距就体现在电池和充电技术上。
电池界的巨头宁德时代,推出了麒麟电池,它的能量密度,简单来说就是同样大小和重量的电池,能储存的电量更多,所以续航里程就更长。
像零跑汽车的新车,用了麒麟电池,续航能轻松超过800公里。
这还没完,宁德时代又推出了充电速度极快的“神行超充电池”,充电十分钟就能跑四百公里。
反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虽然安全性依然顶尖,但在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上,已经从领先者变成了追赶者。
同时,像小鹏、极氪、智己这些新品牌,它们的高端车型几乎全都用上了前面提到的800V高压平台,把充电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这就给比亚迪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另一个战场是“智能化”,也就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
这方面一直是新势力的强项。
比如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已经可以在全国很多城市实现从A点到B点的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大大减轻了司机的疲劳。
华为的技术就更不用说了,它赋能的问界汽车,在复杂的城市路况下表现出的智能水平,被很多人认为是目前的天花板。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智能驾驶系统虽然也在进步,但整体上还处在辅助驾驶的初级阶段,和头部选手还有明显差距。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传言比亚迪要和华为深度合作,直接用上华为最先进的智能驾驶方案,就是为了尽快补上这块短板。
面对这样的局面,比亚迪叫停两款车,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性和果断的战略选择。
这不是认输,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击。
就像一个拳击手,发现自己的打法被对手研究透了,他会选择后退一步,调整呼吸和战术,然后打出更重的一拳。
比亚迪现在就在做这件事。
据各方消息透露,比亚迪正在全力研发自己的下一代技术平台,包括全新的800V高压架构、新一代的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并且准备搭载华为最强的智能驾驶系统。
这一整套“组合拳”如果能在明年顺利推出,比亚迪就能重新回到技术竞争的第一梯队。
当然,这个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也充满了风险。
在比亚迪埋头研发的这段“空窗期”,竞争对手们会发布更多的新车,抢占市场。
而且,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相比一些新势力来说并不算高,还有核心技术人才被高薪挖走的消息传出。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挑战。
但我们也要看到,比亚迪作为行业龙头,它的体量和资源是巨大的,一旦它下定决心要攻克某个技术难关,它的爆发力是不可小觑的。
总的来说,比亚迪这次主动收缩战线,不是因为它不行了,恰恰是因为它对市场有着清醒的认识。
它知道,在今天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靠吃老本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自我革命。
这种激烈的内部竞争,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其实是天大的好事。
正是因为车企们都在拼命地创新、竞争,我们才能在未来买到技术更先进、性能更强大、价格也可能更实惠的汽车。
比亚迪的这次调整,正是这场波澜壮阔的汽车变革中的一个重要注脚,它预示着,真正的好戏,或许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