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米汽车,那绝对是今年车圈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它一发布就自带流量,不管走到哪儿都是焦点。
不过,最近小米汽车又一次上了大家的热搜榜,可这次的原因,不是卖了多少辆车,也不是雷军又开了什么发布会,而是因为“召回”这两个字。
一年里头,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而且两次出问题的,都指向了小米最引以为傲的那个卖点——智能驾驶。
这就不免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了:那个信誓旦旦说要在2024年冲进智能驾驶“第一梯队”的小米,这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太快,脚底下还没踩稳呢?
这到底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要交的学费,还是当初画的饼和眼前的现实之间,有了点对不上的地方?
咱们先把这次召回的事情说清楚。
这次的动静可真不小,涉及到超过十一万辆的小米SU7标准版汽车。
官方通知里的话说得比较专业,大概意思是,当你在高速公路上用着那个“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时候,在一些比较特殊、复杂的路况下,这个系统可能会“犯糊涂”,识别和处理情况的能力有点跟不上,如果开车的你正好没注意到,那撞车的风险就可能增加了。
解决的办法听起来倒挺方便,车主们不用大老远跑去4S店排队折腾,小米会通过网络,直接给你的车进行一次远程软件升级,也就是大家常听说的OTA。
这次升级会优化一下车辆的速度控制逻辑,增加一些新功能,让这个辅助驾驶系统变得更靠谱。
听起来,这好像就跟咱们手机系统隔三差五收到个更新推送差不多,点一下升级就完事了。
但实际上,这事儿远没那么简单。
你可别以为远程升级就不是什么大事了。
国家对这方面管得非常严,早在几年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明确规定了,只要汽车厂家通过OTA这种远程升级的方式,来修复那些可能影响到行车安全的问题,那就必须得按照正规的召回程序来,向国家备案,不能自己悄悄地就把事儿给办了。
这背后的意思很明白:在智能汽车时代,软件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代码,它就是汽车安全性能的一部分,软件出了问题,就等同于汽车本身有了安全隐患,必须严肃对待。
咱们看看数据就更清楚了,光是2024年的前八个月,全国范围内通过OTA方式进行的汽车召回就有19次,牵扯到的车辆总数超过了四百万辆,比去年同期暴涨了百分之二百四十多。
这说明,随着汽车越来越智能,由软件问题引发的安全风险也越来越普遍,大家都得面对。
所以说,小米搞召回不是什么独一份的稀奇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它这一年里头两次召回,还都正好发生在了自己主打的“智能驾驶”这个核心功能上。
这就好比一个一直宣传自己是数学天才的学生,结果期中、期末两次大考,都栽在了数学这一科上,这就很难不让大家对他的真实水平产生怀疑了。
这事儿还得从当初小米汽车那场声势浩大的技术发布会说起。
时间拨回到2023年底,雷军站在聚光灯下,满怀激情地向全世界展示小米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
那时候,他放出豪言,说小米为了这事儿已经砸进去了47个亿,组建了超过三千人的研发大军,目标就是在2024年,堂堂正正地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一梯队。
那股子劲头,那种自信,确实感染了很多人。
然而,现实的路,远比发布会上的PPT要复杂得多。
就在今年三月份,安徽德上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非常严重的交通事故,一辆小米SU7在开启着导航辅助驾驶的状态下,以每小时116公里的速度发生了追尾,造成了非常不幸的后果。
虽然到目前为止,这起事故的最终调查结论还没有出来,小米方面也没有公开承认事故和车辆的系统缺陷有直接关系,但这件事无疑像一块大石头,重重地砸在了公众的心里,让很多人对所谓的“智能驾驶”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紧接着,一个非常微妙的变化发生了。
一些眼尖的网友发现,在小米的官方网站和各种宣传材料里,那个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词——“智能驾驶”,被悄悄地换成了另一个听起来更严谨、也更保守的词——“辅助驾驶”。
虽然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这是为了更好地遵守行业里的标准和分级,但在很多业内人士和普通消费者看来,这更像是在经历了事故风波之后,为了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主动给自己降了降温。
可别小看这一字之差,背后的含义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智能驾驶”这个词,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车子非常聪明,几乎可以自己开了,人可以当个“甩手掌柜”。
而“辅助驾驶”这个词,则是在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这套系统只是个“帮手”,你这个驾驶员才是真正的主角和负责人,你的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不能离开路面,必须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可以说,这次更名,是小米乃至整个行业,在为过去那种有些夸大和模糊的营销宣传“买单”。
其实不光是小米,就连这个领域的领头羊特斯拉,今年早些时候也在中国因为辅助驾驶系统存在安全隐患,召回了超过一百二十万辆汽车。
这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通往真正全自动驾驶的漫漫长路上,目前所有的参与者,都还只是在摸索前进的学生,谁也别急着吹牛说自己已经可以毕业了。
那么,小米汽车遇到的这些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很多新兴汽车品牌普遍存在的一个痛点:就是在硬件配置上拼命“堆料”,和软件系统的实际能力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现在的智能汽车发布会,大家比的就是谁的芯片算力更强,谁的激光雷达更多,谁的摄像头分辨率更高,把参数表做得一个比一个亮眼。
这就像你给一个厨师配齐了全世界最顶级的锅碗瓢盆和山珍海味,但最终他能不能做出一桌满汉全席,考验的还是他自己的厨艺,也就是软件算法、数据处理和系统整合的能力。
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说白了就是一个需要靠海量真实数据去不断“喂养”和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
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它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天文数字般的真实道路测试里程,让系统去学习和理解现实世界中各种千奇百怪、甚至你都想象不到的突发状况。
小米虽然在算法层面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团队,也和很多顶尖公司合作,但接连两次的召回事件表明,它的这套系统在处理那些极端、非典型的路况时,还不够成熟和稳定。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信任,绝对不是靠几场发布会、几页漂亮的PPT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日常使用中,在每一次平顺的自动跟车、每一次精准的紧急避险、每一次省心的自动泊车中,一点一滴、实实在在地感受和积累起来的。
这次召回虽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但它更像是一次响亮的警钟,提醒着小米,也提醒着所有投身智能汽车浪潮的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赛道上站稳脚跟,光有热度和流量是远远不够的,最终还是要靠过硬的技术实力和用户的口碑。
对小米来说,这场“人生最后一战”的主战场已经明确,而如何跨过智能驾驶这道最严峻的坎,将直接决定它未来的高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