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的驾驶环境,为什么让那么多人抓狂?
别急着往“人多素质差”这种老一套上套,那种甩锅式归因,说白了图省事。真相藏得更深,甚至,连你每天被堵在路上时那种无力感,本质都不是“人不讲理”那么简单。
问题,从你第一天学车就埋下了。
中国的驾考制度,不是在教你怎么开车,而是在训练你怎么过考试。科一科四刷题、背分值、死记硬背各种罚款标准,真正跟开车相关的知识稀稀拉拉地掺杂其中,混都混不明白。考试考你背交通标志,但开车上路以后,谁还记得?考你事故责任划分,却不教你怎么避免事故。出了事再扯责任,不如一开始就别出事。
再看科二,定点停车、倒库、侧方位停车,全靠记点位,车头对上电线杆,方向一圈半;车屁股压住后视镜,赶紧反打。练习时车上贴的胶带、可乐罐,就是你考试的命门。这叫实操?不,这是游戏。
离开考场,那些点位没了,你就是个刚学会把车打着的新手。靠这个制度练出来的“司机”,对复杂路况一头雾水,还要硬上,能不乱吗?
科三好一点,但依然是表演秀。每一步都是为了让考官打钩,不是真正在教你如何面对真实路况下的突发情况。考试跟开车,本来就该是两回事,可我们国家的驾考制度偏偏喜欢把它俩混为一谈,然后搞成刷题+过板。
学车就是这水平,开车更没法指望好到哪儿去。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就俩字:路权。
在中国,道路是拼的,不是讲的。谁胆大谁先走,谁开快谁有理,路口变道、加塞、强行并线,天天上演。你要讲道理?别人早闪你远远的。红绿灯、让行线、道路标识,全成了“参考项”,没人真拿它当法律来遵守。
为什么?因为在中国的驾驶环境里,司机从来没被教会“你该让谁”,只知道“你让我我就上”。谁让谁,靠的是直觉、性格,甚至看心情。跟路权无关。
这就是为什么你会遇到:对面转弯的车直冲你车头,你踩不踩刹车?你不让,他可能真撞;你让了,下一个也冲上来。久而久之,大家都练出了一种“自保本能”:谁看着要动,我先减速,先防着你再说。于是,全路段的车速一再下降,互相猜、互相防,交通节奏越来越乱。
在国外,比如新西兰,开车不需要这么累。没人跟你抢道,是你该走的你走,不该走的你让。标志是法律,不是建议。T字路口,有“STOP”标志的就停下来,不管前面有没有车,先停再说。主路的车拥有路权,辅路车要么等,要么就别进。
更有意思的是,国外很多路口根本没有红绿灯,靠标志、靠常识、靠默契——也就是我们这儿最稀缺的三样东西。他们的驾驶文化从学车阶段就灌输“你该做什么”,我们这儿灌输的是“你得考过”。标准不一样,结果当然天差地别。
说到底,国内开车乱,其根源是缺乏一个底层逻辑:规则不能只存在于科目一的题库里,更要深入到每个人的驾驶习惯中。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司机,几乎是靠“防御”来活的。这种防御,不是专业素养,而是生存技巧。
你可能也习惯了:绿灯刚亮,不急着走,怕有闯红灯的车从边上蹿出来;前面车在快车道龟速开着,你也不敢并线,怕旁边来辆野马冲你一脸灰;对面一个“顶牛”直冲过来,你明知道有理,也只能“虚心让人”,不然就成了事故主角。
这种处处小心翼翼的驾驶,压根就不是“防御性”,而是“自救式”。太多司机不是在开车,是在求生。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整个社会对规则意识的缺席,对责任边界的模糊,以及一种“我顾不上你你也别管我”的心态普遍存在。
别再说素质了。素质从来不是一个空中楼阁,它得有制度、文化和实践去养。当一个人从学车第一天就没学会什么叫路权,从上路第一公里就只能靠猜对手的意图来行动,开久了,怎么可能不烦躁、不鲁莽、不暴躁?
所以,那些你在街头看到的龟速车、加塞党、变道不打灯、强行并线,不是某几个人素质差,是一个系统把人训练成了这个样子。你怪他不让人,他压根不知道什么叫“你有路权”;你恨他龟速开车,他只是在用“慢一点多一份安全”给自己加一层护身符。
改变不会一夜之间到来,但第一步,至少要有人看清楚:我们不是不会开车,而是从来没真正学会过“怎么开”。别再让驾校、驾考、驾驶文化继续放任这场交通灾难的土壤。否则,哪怕把红绿灯换成AI信号灯,也救不了我们被堵在路口的时间和情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