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全球大公司的“成绩单”出来了,就是那个每年都会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这榜单一出来,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尤其是在汽车这个行当里,那叫一个热闹。
咱们普通老百姓可能对这些榜单不那么敏感,觉得就是一堆数字,但今年的情况可真有点不一样,因为它跟咱们的生活,跟咱们国家汽车工业的未来,都连着筋呢。
咱们先说说最让人提气的事儿。
就在全世界好多老牌汽车巨头,比如德国的大众、美国的通用,都感觉压力山大,排名要么原地踏步,要么干脆往后倒退的时候,咱们中国的几家车企,特别是搞新能源的,简直就像开了加速器,在榜单上一路狂奔,那场面,别提多带劲了。
最抢眼的,当属比亚迪。
这家公司现在可真是咱们中国汽车的门面了。
想当年,比亚e迪第一次挤进这个500强榜单的时候,还排在四百多名开外,算是个刚进重点班的学生。
可你看看现在,人家是一年一个大台阶,从去年的第212位,再到前年的143位,今年“嗖”地一下,直接冲到了第91位!
这不仅是第一次杀进前一百名,更厉害的是,它把那个一直以来被很多人看作是电动车标杆的特斯拉,都给超了过去。
特斯拉这次排在第106位,比亚迪成了全球所有汽车公司里排名第十的大玩家,也是咱们中国车企里名次最高的。
这可不单单是数字上的超越,这背后代表的意义可深了,它告诉全世界,在电动车这个新赛道上,咱们中国品牌已经有实力跟任何顶级选手掰手腕了。
除了比亚迪,还有两家也特别值得一说,一个是奇瑞,一个是吉利。
奇瑞这次的表现,用“蹿升”来形容都觉得不够劲,简直是“坐火箭”。
它的排名一下子前进了152个名次,冲到了第233位,是所有上榜汽车公司里进步最快的,这个速度让很多外国同行都看傻了眼。
吉利汽车呢,也是稳扎稳打,排名往前走了30位,到了第155名,营收也从704亿美元涨到了799亿美元,在全球汽车公司的排位里,甚至超过了韩国的起亚汽车。
看到这儿,大伙儿肯定会想,这是为啥呀?
凭什么全球车市都觉得日子不好过,咱们中国的这几家就能逆风飞翔呢?
其实说白了,秘诀主要就两个,一个叫“电动化”,一个叫“全球化”。
这可不是瞎蒙的,背后全是实打实的数据。
先说电动化,现在大家买车,是不是越来越多地考虑买个电车或者混动车?
这股风潮在中国尤其猛。
今年上半年,咱们国家生产和销售的新能源汽车都快接近700万辆了,跟去年同期比,增长了四成还多。
最关键的是,现在市面上每卖出去10辆新车,就有超过4辆是新能源车。
这股巨大的市场浪潮,就是比亚迪、奇瑞、吉利这些公司脚下最坚实的跳板。
你看奇瑞,新能源车的销量同比翻了将近一番;吉利的新能源车也卖得特别好,撑起了总销量的一半天,增速高达73%。
它们不只是在顺应潮流,它们本身就在创造和引领这个潮流。
再说说全球化,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出海”。
以前,咱们总觉得是国外的车好,现在情况反过来了,咱们中国的车也开始在全世界圈粉。
奇瑞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卖出去的车里头,有超过四成的都是卖给外国人的,海外市场已经成了它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整个国家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上半年,咱们的新能源汽车出口了106万辆,同比增长了75.2%!
这个数字说明,中国制造的电动车,不光咱们自己人爱开,外国人也越来越认可了。
一边是咱们这边风景独好,另一边,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巨头们,日子就没那么舒坦了。
榜单上27家整车企业,有一大半排名都在下滑。
就拿汽车行业的老大德国大众来说,总排名从第11掉到第12,利润更是大跌了超过三成,挣钱能力明显不如以前了。
还有奔驰和宝马这对老对手,排名也双双下滑。
这种鲜明的对比,恰恰说明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咱们中国车企,正是这股变革浪潮中最活跃、最强大的力量。
当然了,咱们也不能光看好的一面就高枕无忧。
在这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其实也藏着咱们需要警惕和努力的地方。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咱们的公司虽然规模上去了,卖的车多了,但在“挣钱的效率”上,跟那些国际顶尖高手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同样是卖一辆车,或者说同样是做一百块钱的生意,人家能揣进兜里的纯利润,比咱们要多。
根据《财富》的分析,全球上榜的这些汽车公司,平均的销售利润率大概是4.3%,也就是说卖100块钱的东西能赚4块3。
而咱们中国的企业,平均下来差不多只有人家的一半。
咱们拿具体的公司来比就更清楚了。
日本的丰田汽车,净利润率高达9.9%,韩国的现代汽车也有7.2%。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丰田每做100块的生意,有将近10块钱是纯赚的。
再看咱们这边,表现最好的比亚迪,净利润率是5.2%,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但跟丰田比还是有差距。
而像吉利和奇瑞,虽然销量和排名增长很快,但它们的净利润率分别只有1.1%和0.8%。
这意味着,它们卖100块钱的东西,纯利润只有1块钱左右。
这个数字就像一盆冷静水,提醒咱们在为规模扩张感到自豪的同时,也要看到背后的隐忧。
这说明,咱们很多企业目前可能还处在一个“薄利多销”、用价格优势去抢占市场的阶段。
这在发展的初期是必要的策略,但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巨头,光有规模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强大的盈利能力。
所以说,这场全球汽车竞赛,咱们在电动化的上半场,凭借着强大的供应链、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先走一步的战略,确实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下半场,比拼的将是更核心的东西,比如自动驾驶这样的智能化技术,比如品牌的价值,以及最终能不能建立起一个既能卖得多、又能赚得多的健康商业模式。
咱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更是要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汽车工业国。
这条路还很长,挑战也很大,但从今年的这张“成绩单”来看,我们无疑已经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大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