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是伪命题?小米YU7一小时狂卖29万台,被忽视的财富真相
近,关于“消费降级”的讨论甚嚣尘上,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小米YU7的热销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2025年6月26日,小米首款SUV车型YU7开售,3分钟订单突破20万台,1小时达28.9万台。这一成绩相当于特斯拉Model Y在华年销量的95%,宝马全系车型半年销量的6倍。这表明购买力并未消失,而是向价值高地聚集。
小米YU7的热销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度分裂。一方面,其通过“性价比屠夫战略”,将高端配置下放至25万价格区间,且车内设计精准狙击家庭用户,吸引了众多买家;另一方面,与部分男性“躺平”、月非要开支压至500元内不同,YU7买家愿为细节溢价。文章认为消费从未降级,只是部分圈层被困在“生存经济”里。
小米YU7的颠覆性定价背后,是技术革命与资本博弈的结果。自研电机工厂投产、固态电池量产等使电车成本骤降;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等政策杠杆撬动了需求;此外,HyperOS打通人车家全场景,以科技粘性取代品牌忠诚,用“顶配普惠”重构了市场规则。
消费市场呈现出两种生存逻辑并行的状态。“极致低消派”如拼多多用户增长、闲鱼相关交易暴涨等现象,体现出消费者对低价商品的青睐;“技术信徒派”则如YU7车主为高端配置预付定金、AI眼镜首发秒罄等,表明部分消费者愿意为高科技、高价值产品买单。两者本质都是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和价值观做出的选择。
小米YU7的热销照见了“消费降级”论的狭隘,也揭示了财富流动的真相,即有人因生活压力缩衣节食,有人借产业变革收获红利。在技术普惠重构价值的时代,人们应思考自己的技能、认知与圈层是否能跟上这场财富转移。
#汽车资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