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销量超2.8万,质疑声中逆袭成冠军

小米SU7这出戏,颇具黑色幽默意味。

前脚被挂上“质次价高”的牌子,后脚销量榜单跳出来,直接捅破天,成了10万+价位段的魁首。

这反转,琼瑶剧都不敢这么写。

你说这“瑕瑜互见”的车,咋就这么招人待见?

是消费者集体短路,还是这背后藏着啥咱们没咂摸出的滋味?

先撂这销量在这儿,28585辆,把老牌劲旅日产轩逸和吉利星越L都给踹下去了。

这份成绩单,对那些摇唇鼓舌唱衰的人,简直是啪啪打脸。

你说小米是菜鸟?

卖手机的造车是门外汉?

数据硬邦邦地告诉你,消费者用真金白银点了赞。

但销量拔尖,就等于品质过硬了?

显然不是那么回事。

“质次价高”这顶帽子,扣得着实有点狠。

但咱们也得扒一扒,这评判标准是啥。

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排名,说白了就是靠车主“吐槽”的数量堆出来的。

吐槽多了,排名自然就靠后。

但吐槽多,就一定代表车不行吗?

这事儿就有点门道了。

一方面,小米SU7作为初来乍到的“鲜肉”,自带流量,买的人蜂拥而至,基数大了,鸡毛蒜皮的抱怨声自然也就多了。

这就好比你去一家新开的网红店打卡,人满为患,服务难免怠慢,抱怨的人也就扎堆了。

另一方面,小米SU7的很多拥趸,都是冲着“智能化”去的。

结果发现,自动驾驶还差点意思,车机系统也没那么丝滑,期望值拉得越高,失望也就越深,吐槽的动力也就更足。

换个思路,那些老资格的车企,就真的金身不破吗?

未必见得。

小米SU7销量超2.8万,质疑声中逆袭成冠军-有驾

只不过他们的用户可能更习惯了“凑合着用”,或者说,他们对车辆的期许值本身就没那么高。

就好比你一直用老年机,突然换成智能手机,肯定会觉得各种不顺手,但用久了,也就麻木了。

所以,投诉量和销量,压根儿就是两条平行线。

销量反映的是市场接纳度,投诉量反映的是用户体验。

这两者之间,并非总是同频共振。

说回小米SU7,它的蹿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小米自带的“光环”。

雷军一声“为小米汽车赌上身家”,就能让无数米粉肾上腺素飙升。

这种粉丝经济,在汽车圈,还真是凤毛麟角。

但光靠粉丝应援,肯定走不远。

小米SU7的定价策略,也很精明。

20多万的价格,剑指特斯拉Model 3,给了囊中羞涩的消费者一个“平替”的选项。

而且,小米在营销上也很会来事,各种发布会、试驾活动,把声势鼓得震天响,圈了一大波年轻拥趸。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小米SU7的质量短板,也不能装聋作哑。

毕竟,汽车这玩意儿,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容不得半点疏忽。

小米要做的,不是讳疾忌医,而是直面问题,攻坚克难,提升品质。

现在,小米SU7的产能爬坡很快,13个月就下线了24万台。

这个速度,的确令人咋舌。

但咱们也盼着,小米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能守住质量的底线。

毕竟,销量再漂亮,质量掉链子,最终也会被市场扫地出门。

因此,小米SU7的“质次价高”和“销量夺冠”,其实是冰山的两面。

它既折射出消费者对新晋品牌的殷切期盼,也暴露了新晋品牌在品控上的捉襟见肘。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成功归功于营销手段时,是否忽略了产品本身的硬实力才是压舱石?

这不仅是小米需要扪心自问的,也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需要警醒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