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造假实锤,280匹马力限令作废,行业自律成套路

咱们今天聊个有意思的事,它听起来有点像个行业大秘密,但确实是真事。

您有没有想过,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国家里所有顶尖的汽车公司,能大家伙儿商量好了,一起对外撒一个长达十几年的“善意谎言”?

这事就发生在日本汽车界。

日本造假实锤,280匹马力限令作废,行业自律成套路-有驾

很多车迷朋友,尤其是喜欢性能车的朋友,可能都对一个数字特别熟悉:280匹马力。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日本本土生产的所有高性能跑车,不管是什么“东瀛战神”GT-R,还是“牛魔王”Supra,宣传册上写的最大马力,全都整整齐齐地停在280匹这个数字上,一匹不多,一匹不少。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日本人严谨、自律,甚至有点谦虚的表现。

但后来大家才慢慢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谦虚,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集体表演。

这事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说起。

那时候的日本,经济好得有点过头,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氛。

街头上,改装车、飙车族非常多,交通事故也跟着多了起来。

社会上就开始有声音了,指责这些汽车厂家,说你们把车造得越来越快,马力越来越大,这不就是鼓励大家去开快车,对道路安全不负责任吗?

日本的这些大企业,像丰田、日产、本田,都非常懂得看风向。

他们一合计,觉得这股舆论压力越来越大,万一哪天政府真的看不下去了,直接出台一个法律,严格限制汽车的性能,那大家的生意就都不好做了。

日本造假实锤,280匹马力限令作废,行业自律成套路-有驾

与其等着被动挨打,不如我们自己主动出击,先给自己定个规矩。

于是,在1988年,日本几家主要的汽车制造商就坐在一起,达成了一个所谓的“君子协定”。

大家说好了,以后我们在日本国内卖的车,说明书上标的马力,最高就到280匹为止。

这个协定,它不是法律,没有任何强制力,纯粹是行业内部的一个口头约定。

对外宣传的时候,他们说得特别好听,说是为了响应社会对交通安全的关切,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这么一来,不仅平息了社会上的批评声音,还给政府留下了个好印象,显得自己特别懂事,特别有担当。

可这事很快就露出了马脚。

因为细心的车迷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就拿大名鼎鼎的日产Skyline GT-R来说,在日本本土卖的版本,宣传资料上写的是280匹马力。

可是一模一样的车,出口到欧洲、澳洲这些地方,马力数字就变了,直接就写着超过300匹。

日本造假实锤,280匹马力限令作废,行业自律成套路-有驾

这就让人纳闷了,难道这车坐船出了趟国,还能自己升级不成?

更直接的证据来自民间。

很多车主把新买的号称“280匹”的车,开到专业的测试设备上去跑一下,结果发现,测出来的实际功率换算一下,基本上都远超280匹,很多车轻轻松松就能达到320匹以上。

像丰田的Supra、三菱的Lancer Evolution,斯巴鲁的翼豹WRX STi,这些后来被车迷们封为“神车”的家伙,个个都是“纸面上的弱者,实际上的猛兽”。

事情到这里就很清楚了,所谓的280匹马力限制,其实就是厂家们联合起来演的一出戏。

他们只是在出厂的时候,通过行车电脑程序稍微限制了一下发动机的发挥,让它在官方测试的时候“看起来”像是280匹。

但发动机本身的设计和用料,完全是奔着更高性能去的,潜力非常大。

车主买回家之后,只要花点小钱,找个改装店把电脑程序刷一下,就能轻易地“解开封印”,让车辆恢复本来的性能。

这场持续了十几年的集体“伪装”,不但没有被大家戳穿后唾弃,反而还歪打正着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全世界的车迷都觉得,日本车企真是深藏不露,明明有那么强的实力,却那么低调,这反而成了一种特别的魅力,让日本高性能车的光环更加耀眼。

日本造假实锤,280匹马力限令作废,行业自律成套路-有驾

那么,他们费这么大劲演这出戏,到底图什么呢?

真的是为了安全吗?

后来连日本汽车工业协会自己都承认,多年的数据分析表明,汽车马力的大小,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真正让马路变得更安全的,是后来普及的安全气囊、ABS防抱死系统这些实实在在的安全技术,而不是一个写在纸上的数字。

所以,这个“君子协定”的真实目的,其实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商业策略。

它首先成功地化解了公关危机,避免了政府的过度干预。

其次,它在行业内部形成了一种默契,避免了大家陷入无休止的“马力竞赛”。

大家都把上限卡在280匹,就不用拼了命地去砸钱研发更高马力的发动机,可以把资源更均衡地投入到底盘调校、变速箱匹配和发动机的耐用性上。

这反而让日本车企在那段时间里,打下了非常扎实的技术基础。

然而,时代总是在变的。

到了2004年,这个维持了16年的协定终于被打破,然后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这种靠着信息不透明和品牌神话来经营的思路,在后来的日子里却似乎给一些日本车企带来了麻烦。

特别是当全球汽车行业进入到新能源时代,竞争的规则完全变了。

过去那套“藏着掖着”、“点到为止”的玩法,在新时代的水土里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看到,在现在国际车展上,当一些日本品牌还在展示他们精巧的小型车或者续航、智能化表现平平的电动车时,像比亚迪这样的中国车企,已经把刀片电池、超级快充、智能座舱这些实打实的硬核技术带到了全世界的消费者面前。

现在这个年代,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

买车之前,上网查查评测,看看车主论坛,对比一下各项数据,已经成了基本操作。

哪个厂家再想靠着藏着掖着,或者讲一些玄乎的品牌故事来卖车,已经越来越难了。

市场变得非常直接,你的技术到底好不好,你的产品用起来方不方便,你给消费者的实惠够不够,这些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当年那场长达十几年的280匹马力游戏,是日本汽车工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自己争取发展空间的一个聪明手段。

但历史也告诉我们,任何靠套路和信息壁垒建立起来的优势,都无法长久。

当新的竞争者带着更透明的态度、更过硬的技术和更贴近用户的产品出现时,曾经的神话光环就会逐渐褪去。

最终,能赢得市场的,永远是那些敢于亮出真本事、用实力说话的企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