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朋友,家里要换第二台车,预算三十来万,纯电。
他拉着我聊了半天,最后纠结的不是续航、不是智能座舱,也不是零百加速,而是一个很朴素的问题:“我现在买的这家,五年后还在不在?”
我听完一愣,随即觉得这问题问到了点子上。
这感觉,特像十几年前我们买手机。
一开始大家追的是跑分、是屏幕分辨率、是摄像头像素,后来发现,系统能持续更新、线下有地方维修、品牌别突然倒闭,这些看似“售后”的问题,才是决定你这几千块钱花得值不值的基本盘。
汽车,这个我们生活中仅次于房子的第二大宗消费品,逻辑更是如此。
一台车少说开个七八年,它的软件OTA、三电质保、售后网络,都深度绑定在制造商的存活上。
所以,当小鹏、零跑、吉利这些公司扎堆发三季报的时候,我关注的重点,已经不是谁的营收增速更快,谁又发布了什么唬人的新技术,而是想从这些枯燥的数字里,捋一⚫️捋一个更本质的问题:谁的生存概率更高?
或者说,谁的财务模型,更能扛过接下来的“大浪淘沙”?
这事儿得分两个阶段看。
第一阶段,我称之为“讲故事、圈地盘”的阶段。
大约从2015年到2021年。
那时候,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估值模型,基本就是“用户数 x 单用户价值”,充满了互联网思维的“班味”。
大家比的是谁的发布会PPT做得更炫,谁的创始人IP更响亮,谁的销量增速曲线更陡峭。
资本市场也乐于买单,热钱涌动,只要你能把故事讲圆,把销量数字做上去,哪怕一年亏掉几十上百亿,股价照样能上天。
在这个阶段,盈利是个“不体面”的词。
你跟投资人聊利润,他可能觉得你格局小了,没有“为梦想窒息”的魄力。
核心是烧钱换规模,用最快的速度抢占用户心智和市场份额,把竞争对手挤出去。
小鹏的智能化标签,蔚来的服务体系,理想的家庭定位,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
大家都在拼命给自己贴上最闪亮的标签,然后用亏损的财务报表,去交换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
但现在,风向全变了。我们正式进入了第二阶段:“算总账,保生存”的阶段。
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全球宏观环境变了,无风险利率飙升,便宜的钱没了,地主家也没余粮了,投资人开始拿着计算器,一个一个地算ROI(投资回报率);二是国内市场渗透率过了30%的临界点,新能源车从“新物种”变成了“普通商品”,用户从追求新奇的极客,变成了计较柴米油盐的普通家庭。
这时候,你再讲故事,市场就没那么爱听了。
大家关心的是,你一辆车到底能赚多少钱(毛利率),你整个公司什么时候能不亏钱(净利润),你账上的现金还能烧几个季度(现金流)。
所以你看这次的三季报,话术都变了。
小鹏强调的是“亏损大幅收窄”,这是在告诉市场“我正在努力止血”;零跑强调“持续盈利”,这是在秀肌肉,证明自己找到了“卖车赚钱”的配方;吉利这种“老钱”,更是直接亮出“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一副家底厚实、稳坐钓鱼台的样子。
这背后,其实是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对决。
吉利代表的是“传统巨头转身”模式。
它的优势在于规模化采购带来的成本控制,以及成熟的制造体系和渠道网络。
它或许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某些方面慢了半拍,但它在“如何造出一台能赚钱的车”这件事上,是刻在骨子里的肌肉记忆。
当价格战打响,这种成本控制能力就是最深的护城河。
零跑和小鹏,则是“新势力分化”的代表。
零跑选择了极致的性价比路线,从一开始就强调全域自研以控制成本,它的盈利,很大程度上是“抠”出来的。
这种模式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显得特别有吸引力,但挑战在于如何维持品牌形象,避免陷入“廉价”的标签里。
小鹏则一直在“智能化”的高举高打和“规模化”的现实需求之间找平衡。
G6的成功,说明市场认可它的技术,但前提是价格要到位。
它亏损的收窄,很大程度上是产品结构优化和成本控制的结果。
这说明,即便是最“技术宅”的选手,也必须回归到制造业的常识——控制成本,提升效率。
所以,所谓“明年迎‘大浪淘沙’”,在我看来,筛掉的不是技术不够酷炫的,也不是故事不够动听的,而是那些无法建立正向现金流、无法在残酷价格战中保持健康毛利的“裸泳者”。
汽车终究是个制造业,制造业的终极比拼,就是成本和效率。
最后再聊聊“出海”。财报里几家都在高调宣布出海计划,这事儿也得辩证地看。
一方面,当然是国内市场太卷了,卷成了红海中的红海。
去海外,尤其是欧洲、东南亚这些新能源市场刚起步的地方,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你在国内卖15万的车,到欧洲贴个牌,换算过来可能卖到30万,毛利高得吓人。
这不仅是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更是寻找一个利润的“避风港”。
但另一方面,出海也是一场更复杂、更昂贵的赌局。
它考验的不再是单一的产品力,而是包括本地化运营、法规适应、渠道建设、品牌建立在内的一整套体系化能力。
Stellantis入股零跑,本质上就是一次“技术+品牌”与“渠道+资源”的联姻,这或许是新势力出海最高效的路径之一。
总而言之,看完这几份财报,我的感觉不是谁能“笑到最后”,而是这场牌局,已经从比谁的牌面更华丽,进入到了比谁的筹码更厚、打法更稳健的阶段。
那些曾经被我们嘲笑“不够互联网”的传统能力,比如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全球化渠道,正在重新成为牌桌上最重要的权重。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反而是好事。
当车企们不再只盯着PPT和发布会,而是回头开始认真算账、琢磨怎么活下去的时候,我们买到的产品,大概率会更靠谱,我们下的那笔“长期赌注”,赢面也会更大一些。
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