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豪赌iCAR能否撬动中高端市场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数字被吵得火热。奇瑞iCAR事业部,为了一个不知能否卖爆的项目,居然砸了几十亿研发费用。这还只是内部透露的数字,外界猜测可能更高。几十亿,听着没啥概念?对比一下,特斯拉早期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整个上海超级工厂的建设成本也不过百亿上下。一个新事业部,烧掉半个超级工厂的钱,这能不让人“后背发凉”么?

但奇瑞也没给出具体的解释。一边是媒体说它“疯了”,一边是粉丝说它“雄心壮志”。到底是怎么回事,咱得拆开聊聊。

奇瑞豪赌iCAR能否撬动中高端市场-有驾

先说这个数额。研发几十亿,不是没有先例。造车新势力早年也这么干过,蔚来、小鹏都有类似的投入。但差别是,奇瑞是传统车企,不是新势力。它的基本盘已经很稳,到处是挣钱的经济型车型,按理说更该谨慎对待这种高风险、高成本的新项目。这么一来,问题就在这儿了:奇瑞的算盘到底怎么打的?花钱是为了未来,还是为了赌命?

从销量到营收,这几个数字得先摆明白。奇瑞整个集团的销量去年是百万级,营收也不错,维持在千亿上下的水平。单看数据,奇瑞不是没底气的公司,它有利润、有现金流,不至于像某些新势力那样早期就亏到得靠融资续命。但再具体到iCAR事业部,就是另一回事了。这部门还没出过量产车,产品线也没完整布局,全靠集团兜底。也就是说,几十亿的研发,几乎全是“先期投入”,营收暂时没任何保障。这种玩法,怎么看都像是亏损级别的烧钱。

奇瑞豪赌iCAR能否撬动中高端市场-有驾

可是话说回来,亏损就一定是坏事吗?再捋一捋,研发费用本身就不是纯支出,它在财务报表上,其实带有资产性质。换句话说,这几十亿砸出去,不是“彻底花没了”。它变成了技术储备,变成了新车型的设计、底盘、动力系统的一部分。关键在于,这些技术值不值钱。奇瑞一旦把iCAR打造成一个品牌,哪怕车卖得一般,技术还能授权给其他车企。国内外都有这样的案例,丰田的混动技术,奥迪的Quattro四驱系统,全是早年烧钱研发出来的,后来靠授权赚翻了。

那咱们再看看奇瑞的动作是不是结构性吓人。研发费用高,毛利自然会低,这是行业规律。新车刚上市的时候,利润都不会好看。奇瑞这次的iCAR项目,目标是造中高端车,车身尺寸直接飙到近5米,这就不是走“低成本高销量”的路子了。它想做的是利润率高的车型,类似路虎卫士那样的风格,但问题是,这个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不一定买账。而且再看账期,奇瑞的现金流再好,也不可能一直烧钱,项目迟迟不盈利的话,压力还是很大。

奇瑞豪赌iCAR能否撬动中高端市场-有驾

说到这儿,得顺手拉同行对比一下。新势力蔚来、小鹏,传统车企吉利、长城,再加上外资品牌特斯拉、宝马,它们在研发上的投入各有不同。新势力一般是“先亏后赚”,早期全靠融资续命,研发费用占比极高。蔚来有段时间毛利率甚至是负的,车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最后靠提升单车售价才缓过来。传统车企就稳一点,研发投入的比例通常在可控范围内,但它们的问题是创新不够,很多时候只能靠模仿外资品牌的技术。奇瑞这次砸几十亿,是想走创新路线,摆脱传统车企的“低价低质”标签,但风险也就来了:万一消费者不买单,亏损会把研发拖垮。

现在问题就是,奇瑞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从它的动作上看,明显是战略性投资,赌的是中高端市场的未来。但中高端市场有个特点:品牌溢价特别重要。同样的性能配置,消费者更愿意买宝马、奔驰,甚至特斯拉。奇瑞的iCAR事业部,品牌认知度还很低,要打破这个局面,得靠用户体验、设计、定价把市场慢慢培养起来。这中间的时间成本、市场教育成本,全是隐形的投入。几十亿研发可能只是开始,后续营销也得砸钱。

奇瑞豪赌iCAR能否撬动中高端市场-有驾

所以拆到这儿,发现这事其实没看上去那么吓人。它不是亏得毫无章法,而是有章法的烧钱。奇瑞摆明了是想通过这个项目提升品牌形象,进入另一个价格区间的市场。不过说到底,这个项目能不能成,关键看后续产品力和市场反应。如果车的设计、性能足够打动消费者,几十亿研发就值了;反之,如果只是模仿了路虎卫士的造型,硬件跟不上,那就真危险了。

总的来说,这事看着离谱,其实拆开来看是正常的行业现象。研发费用高不是问题,关键是它能不能转化成市场竞争力。奇瑞这次iCAR事业部的动作,确实有战略意义,但风险也不小。接下来要盯紧的,不是它烧了多少,而是它烧的钱能不能换来一个有竞争力的品牌。市场最终会给出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