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急刹车,车企忙跟风,电动化要转向_

最近这汽车圈里的事儿,真是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前几年,大伙儿还都在热火朝天地聊着,说以后就是电动车的天下,燃油车马上就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可你看看现在,风向好像说变就变。

特别是那个一向给人感觉很稳重的本田,突然来了一个急刹车,把好多人都给整蒙了。

本田急刹车,车企忙跟风,电动化要转向_-有驾

这还不算完,一大堆国外的汽车大牌子也跟着踩刹车、调头,这到底是咋回事?

难道咱们一头扎进去的电动化浪潮,要拐弯了吗?

这事儿得从本田说起。

按理说,本田在技术上是挺有实力的,之前也是雄心勃勃,放出话来说要搞个大的,计划在2027年推出一款大型的纯电动SUV,明摆着就是要跟现在市面上的那些热门电动车掰掰手腕。

结果呢,计划赶不上变化,日本媒体一则消息爆出来,说这个项目不搞了,直接取消。

这还不止,本田还把未来几年投在电动车研发上的钱,给砍了一大截。

本来准备了差不多10万亿日元,那可是一笔天文数字,现在一下子削到了7万亿日元,等于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预算没了。

当然,本田也没说就彻底不玩电动车了,他们说明年还是会按计划推出一款旗舰的电动轿车和一款中型SUV,未来也还有几款电动车的规划。

但是,那种要把身家性命全押在电动车上的气势,明显是收回去了。

本田急刹车,车企忙跟风,电动化要转向_-有驾

那收回去的钱和精力干嘛用呢?

本田说了,要重新把重心放回到混合动力汽车上,尤其是在美国市场,要好好地再耕耘一下他们最擅长的这块地。

要是只有本田一家这么干,那可能只是个例,但问题是,现在这股“回头”的风,刮得有点猛。

你看看其他那些我们熟悉的牌子,简直就像是约好了一样。

比如英国的跑车品牌莲花,之前喊口号喊得最响,说2028年以后就只卖纯电动车了,现在也改口了,说咱们还是先搞搞混动吧,不那么激进了。

还有保时捷,这个跑车界的优等生,也老老实实承认,之前定的目标,说2030年要卖出去的车里有八成是纯电的,现在看来有点困难,所以赶紧宣布要多给消费者提供一些混合动力的选择。

再看看日产、宝马旗下的Mini,还有沃尔沃,这些大厂也都纷纷表示,电动化的路比想象的要难走,要么是把一些小型电动车的计划给取消了,要么就是公开说,汽油发动机这个东西,我们暂时还舍不得扔掉。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车企不只是放慢了电动化的脚步,甚至还想方设法地让那个我们以为快要过时的内燃机“重获新生”。

宝马就说得很直接,内燃机是他们的“根基”,不能丢。

兰博基尼这样的超跑品牌,开始研究一种叫“合成燃料”的新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人造汽油,号称能让它家那个V8发动机喝上这种燃料,动力一点不减,还更环保。

本田急刹车,车企忙跟风,电动化要转向_-有驾

就连一直走在科技前沿的梅赛德斯-奔驰和奥迪,也开始调整方向,琢磨着怎么让自家的燃油发动机技术再升级,能再多用上好些年。

看到这儿,估计很多人都犯嘀咕了,这帮国际汽车巨头是集体吃错药了?

说好的未来趋势,怎么说变就变了?

其实啊,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变卦,而是一盘非常现实的商业棋局。

这盘棋局的关键,一方面是欧美市场本身对电动车的接受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快,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来自咱们中国电动汽车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咱们先说说国外市场的情况。

就拿美国来说,地方大,很多人都住得比较分散,开着车跑个长途是家常便饭。

你让他换个纯电动车,心里肯定打鼓。

最担心的就是“里程焦虑”,万一开到半路没电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充电桩在哪儿呢?

充电快不快?

本田急刹车,车企忙跟风,电动化要转向_-有驾

这都是现实问题。

这跟咱们国内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在中国,国家大力推动,各大企业拼命建设,现在高速服务区、城市商场地下车库,充电桩越来越多,充电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

再加上,美国的电价也不便宜,有时候算下来,充电花的钱不一定比加油省多少。

而且,政府给的买车补贴政策也不稳定,说不定哪天就没了,这让原本就比同级别油车贵的电动车,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就更没吸引力了。

对于那些车企来说,花几百上千亿美元去研发一个消费者不怎么买账、未来还充满不确定性的产品,这个风险实在是太大了,生意人嘛,都是要算账的。

不过,这只是故事的一面。

真正让这些西方汽车巨头感到“寒意”的,是咱们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速度和实力。

当本田、福特这些公司还在为怎么降低一辆电动车的成本而头疼的时候,咱们中国的车企,特别是像比亚迪这样的领头羊,已经把电动车玩出了各种花样,而且价格还特别有竞争力。

咱们用数据说话,就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季度,比亚迪的纯电动汽车销量,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特斯拉,成了全球第一。

这是什么概念?

本田急刹车,车企忙跟风,电动化要转向_-有驾

这就意味着,在纯电动车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我们不只是参与者,我们已经有了领跑的实力。

中国的优势到底在哪儿?

首先,是咱们有全世界最完整、成本最低的产业链。

造电动车,最核心、最贵的就是电池。

而从挖电池用的矿,到加工成电池材料,再到组装成电池包,这一整套流程,咱们国家基本上都能自己搞定。

这就好比做饭,别人家买菜、买米、买调料都得高价从外面进,而我们自己家后院就种着菜、养着鸡、还开着磨坊,这成本当然就能控制得死死的。

其次,是我们的技术更新太快了。

你现在走进一辆十几万的国产电动车里看看,那种超大的中控屏幕、能听懂你说话的智能语音、帮你停车的自动泊车功能,还有各种舒服的配置,在同价位的合资车上,你根本找不到。

咱们的企业是把汽车当成一个“移动的智能设备”来打造的,而很多传统车企的思维还停留在造一个“交通工具”。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咱们国内的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本田急刹车,车企忙跟风,电动化要转向_-有驾

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里,十几万的预算,消费者能买到续航五六百公里、配置高得眼花缭乱的国产电动车。

在这种环境里“卷”出来的企业,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强将,当他们带着这样的产品和价格走向世界的时候,对那些国外的老牌劲旅来说,冲击力可想而知。

所以,现在你再回过头来看本田、保时捷们的“踩刹车”,是不是就想通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战略失误,而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生存策略。

他们发现,在主流的、面向大众的纯电动汽车市场,无论是在成本控制、技术迭代速度,还是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上,都很难跟中国同行正面抗衡。

如果非要硬碰硬,结果很可能就是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甚至亏得一塌糊涂。

那怎么办呢?

打不过,那就先绕着走。

他们选择退回到自己更有把握、更有利润的“根据地”。

这个根据地就是混合动力和高端燃油车。

混动技术,特别是丰田和本田,研究了几十年,手里攥着大量的技术专利,这是他们的传统强项。

而高端燃油车,比如那些豪华品牌和性能跑车,更多的是卖品牌、卖文化、卖一种驾驶情怀,这块市场的利润非常高,也是他们长期以来的“现金牛”。

他们选择在这些领域继续深耕,实际上是一种战略性的调整,先稳住阵脚,避开中国电动车的锋芒,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继续赚钱,同时观察市场变化,再图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