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公里二手车背后是内卷和假数据,同时还有套取补贴的行为

0公里二手车成汽车圈新怪象,内卷和假数据背后的真相

前几天看到长城魏建军那段发言,讲“0公里二手车”这个事儿,真是让人一激灵。说实话,这种现象在咱们身边其实不算稀奇,但被大佬点名、明着拿出还挺有冲击力的。

啥叫“0公里二手车”?简单粗暴一点,就是你去4S店买辆新车,本来应该直接提回家,但现在经销商先把这台新下线的车上了牌,有时候甚至都没开出展厅,然后又运回到某个二手车市场门口——啪地一放,这就成了“准新”的二手货。表显里程数基本还是零蛋,可身份已经从正儿八经的新变成了带着一点灰尘的“次品”。

0公里二手车背后是内卷和假数据,同时还有套取补贴的行为-有驾

我有个朋友小李,上个月还吐槽,说自己在瓜子平台看中了一辆SUV,挂着2023年登记、实际行驶里程不到10km。他本来以为捡漏了,还特意问卖家:“哥们,这怎么可能?你不是试驾完直接卖的吗?”结果对方嘿嘿一笑,“兄弟懂行啊,其实这就是传说中的‘0公里’。”气得小李差点当场拉黑。

大家要知道,为啥会出现这种骚操作?归根结底,是因为库存压力太大!厂家每年KPI压得死死,经销商只能硬着头皮进货。一批批崭新的铁疙瘩堆满库房,不降价清不出去,可降多了又亏钱。这时候,就有人想到了歪招:反正只要完成厂家要求销量就能拿奖励,把部分卖不动的新车上牌后低价甩给二手商,好歹能回血周转。

我舅舅前年也干过类似活,他原本做售后,现在兼职帮亲戚跑腿。有次他帮客户找代步轿车,在闲鱼刷到一台刚上完牌、但连塑料膜都没撕的新款。他电话过去问,人家直白地说:“我们4S店任务重,只好这样处理。”听得我舅直摇头,说现在生意难做,新花样一年比一年多。

0公里二手车背后是内卷和假数据,同时还有套取补贴的行为-有驾

更扎心的是,这些所谓的“0公里”价格一下子打下来,新老用户全懵圈。本来按理讲,一辆真正意义上的全新未落地车辆保值率高,一旦被强制性变成“准二”,立马贬值三分之一左右。比如原价20万的新SUV,上完牌哪怕轮胎毛刺还在,也只能16万出头甩掉。那谁受益呢?厂家的销量数据好看,经销商勉强活命,而消费者则可能以略低于指导价入手,却始终搞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不是捡便宜……

前阵子有网友留言调侃:“现在买辆国产燃油轿跑,都快赶上一顿海底捞的钱包疼!”还有人晒图自嘲,“我的第一台‘纯零’座驾,比共享单车还少走路。”这些神评论虽然带点玩笑味道,但背后的焦虑是真切存在的——行业内卷太狠,每个人都怕最后接盘。

再深扒一下这里面的利益链条,其实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经销商除了靠进销差赚点辛苦费,更大的指望还是完成厂家定下来的销售目标,那笔丰厚奖励才是续命丸。所以即使赔本也要硬撑,把指标刷够再说。而对于厂家只要账面数字漂亮,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流转出去,他们并不会细究每一步是不是合理合规。这就像朋友圈里晒成绩单,有没有水分没人管,看起来红红火火最重要。

0公里二手车背后是内卷和假数据,同时还有套取补贴的行为-有驾

记得去年夏天,我陪同学去修他的老帕萨特,在维修站碰见一个师傅聊天,说最近很多同行开始专门收这种挂牌未用的小排量车型。“兄弟,现在补贴政策紧跟着走,你只要用报废标准换购,对吧,燃油能领1.5万补贴,新能源还能多五千!咱倒腾几趟,比修发动机省心多啦。”

确实如此,不少聪明的黄牛和小型贸易公司抓住这个缝隙,用符合条件的旧机动车置换这些挂名但未使用过的新车辆,再申请国家或地方补贴。一番操作猛如虎,中间利润空间立刻出来。如果愿意割肉让利一点给终端买家,那价格优势简直不要太明显。有网友调侃,“以后别叫4S店,让他们改名叫‘临时户口办’,挂牌快递服务全国。”

不过话糙理不糙,这么折腾下去,对整个汽车行业真的好吗?魏建军那句“大张旗鼓地卖”,听起来像玩笑,其实隐隐透出担忧。目前主流平台上据统计同时挂出的此类车辆三四千台起步,大城市周边更是一片热闹景象。但所有环节的数据都是虚胖泡沫,没有真实消费支撑;久而久之,会导致供需更加失衡,小品牌、新势力首当其冲,被迫加入恶性竞争泥潭中不能自拔。

0公里二手车背后是内卷和假数据,同时还有套取补贴的行为-有驾

隔壁邻居老王以前总爱吹嘘自己的进口越野如何保值,如今他叹气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谁想到十年前抢破头才能订到的大热门,现在随便网上搜,全是零首付加送保险……感觉钱包里的钱越来越轻飘飘。”

聊到电动化趋势,又是一堆无奈感慨。本来电动车应该靠技术升级和成本优化逐渐普及,可现实却偏偏陷入另一种极端:既想拉高产量刺激消费,又缺乏足够创新动力。不仅如此,各级别车型定位模糊,同质化严重,如果只是不断推出花样噱头,很容易陷入日本早期那种分类乱局——轻自动、小型、大型统统挤作一团,到最后反而失去了市场弹性与吸引力。我一个同事曾经认真研究过日本分级制度,总结一句话:“该贵的不敢贵,该便宜的不肯便宜,全民薅羊毛模式迟早翻船。”

0公里二手车背后是内卷和假数据,同时还有套取补贴的行为-有驾

回到日常生活层面,对于普通家庭“0公里”这样的套路既充满诱惑,也暗藏风险。有的人确实通过渠道关系淘到了极致性价比座驾,比如表姐夫前年喜提人生第一部A级轿跑,自豪感爆棚;可半年后发现手续问题频发、保险理赔流程繁琐,再加各种附加费用蹦出来,一个字形容:累!

其实大家关心的问题很朴素:将来会不会彻底规范这种玩法,让透明度提升一些?或者有没有机会像国外某些成熟市场一样,把不同用途/类别/残值水平区分清楚,该补贴的时候大胆扶持,需要退出的时候果断止损?

0公里二手车背后是内卷和假数据,同时还有套取补贴的行为-有驾

身边不少老司机建议挑选此类车辆时一定睁大眼睛,多查资料、多问朋友、有条件最好现场验货。“毕竟省下的钱如果换回来的是麻烦,那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有哥们总结经验教训:只信合同和官方记录,不信任何承诺口嗨,否则哭晕厕所没人管你!

今天聊这么多,有没有遇见过类似离谱场景或者踩坑故事?欢迎各位贡献一句你的神吐槽,比如“一脚油门还没踩热,就被通知变卦”、“刚交钥匙当天就接诈骗电话”等等,看谁最会整活,下期抽个幸运锦鲤送洗护套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