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现在买新能源车的人,心情大概就像进了菜市场——不是怕买贵了菜,而是怕买不起车险。你新买一台电车,心里想着以后终于不用跟加油站的油价涨跌共进退了,但每到车险续保的时候,保险公司又给你普及“幸福有价”的现实:明明去年没出过险,今年保费还涨,怎么看都像是在和你较劲。
当然,这股较劲不是单独针对你一个人。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今年前七个月,新能源车的新车销量占到总量的45%。买的人多了,出事故的也多了,修的人多了,保险公司的财务报表伤心得像考后成绩单。你以为保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其实据中国精算师协会,2024年他们在新能源车险上一共亏了57亿元。部分车系的赔付率直接突破天际线——137个车系的赔付率超100%,意思就是保险公司收的保费还不够给车主赔付的,直接入不敷出。
那么赔付率如此漂亮,为啥还要涨价?先来解释一下“赔付率”:这是保险费用和赔偿支出的比例,简单说就是,如果你收了100块保险费,却赔出了120块,这生意就没法做了。在新能源车险这片新战场,保险公司已经在为高出险率、修车成本高这件事头疼不已。
新能源车为啥这么“能赔”?三个原因。第一,电车用起来更便宜,很多司机恨不得天天开着上路,平时多开,出险概率自然水涨船高。第二,主流用户画像更新了:更年轻,驾龄更短,开车很容易把路当赛道。第三,电车的动力响应毫秒级,零百加速随便突破四秒,但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这种速度,瞬间反应变慢就容易出事。
出险多还能不多赔吗?偏偏电车维修昂贵。传统燃油车,撞了小灾,车主很可能偷偷摸摸找个小修理厂修理,反正只换个灯,不报保险还能保费稳如泰山。可新能源车要换的不是件,是“零部件+编号+智能系统”一起带走,还非得去授权4S店,价格自然贵出天际。雷达坏了不能修,只能换;摄像头踫了边,还得多花几百做标定;服务堪比苹果,但价格也是顶级。
于是,车主权衡一下修理费和次年保费,多半还是先找保险公司出险。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出险率高,案均赔款高,保险公司保费势必要跟着水涨船高。
那是不是只要自己不开事故就能保费不涨?很遗憾,问题没这么简单。车险分交强险和商业险,交强险国家定价,变化不多;但商业险的算法可以写进高数教材。保险公司会用一套复杂模型计算,包括你驾驶记录、车辆类型、地区、行驶里程,甚至你是否半夜开车或者用手机打电话,都成了风险加分项。你的个体表现可以让你有一些优惠,但你归属于的“车系”如果整体出险率高、赔付金额高,抱歉,保险公司只认整体趋势,个体优秀要为集体埋单。
再比如说小米YU7和尊界S800,一个三十多万,一个快百万,为什么保费只差小几百?因为保险公司眼里,定价不是看你花多少钱买了车,而是看车系的整体出险风险。车型、配件、维修难度、行驶特征、投保地区、用户群体,层层过滤得出一个“风险画像”,这就决定了最终价格。假如高端车但出险少,保费也可能低;低价车但动不动就进4S店,保费就得涨上去。
不同公司养的“精算师”各有神通,他们用不同的变量搭模型——大数据、驾驶行为、地域影响、气候变化,甚至连本地冬天电池衰减都加入考量。别说你守法守规则,一个车系总有一部分人奋不顾身地帮你把数据拉高,最终大家一起吃保险公司涨价的苦果。
所以说,不管你如何自律,新能源车险价格暂时只会上不下。别以为保险公司在薅你的羊毛——其实他们只是按照规则集体交了学费,而作为消费者,你要明白:你为“同款”买单,这是数据世界的新常态。至于将来会不会因为技术进步,维修更便宜,风险更可控,保费能降下来,只能寄希望于电车产业链健康发展,否则你我也只能继续在车险账单上一起“集体养车”。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