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理想撞卡车实验争议引发行业震动?

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正上演着一场无休止的“内卷”大戏。最近,理想汽车i8与重卡对撞测试视频的横空出世,瞬间引爆了舆论场,其核心并非技术突破,而是那赤裸裸的“踩一捧一”营销策略。视频中,理想i8在高速碰撞后毫发无损,而作为“背景板”的乘龙卡车却驾驶室严重变形,未打码的车标如同烙印,将乘龙卡车钉在了“不安全”的耻辱柱上。乘龙卡车迅速反击,怒斥理想“虚假宣传”、“贬低品牌”,并扬言诉诸法律。理想则轻描淡写地回应,称测试由第三方机构执行,旨在模拟真实场景。这哪里是技术展示?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商业“谋杀”,其背后,是整个行业营销伦理的崩塌,以及对消费者信任的无情透支。
全新乐趣L90电动SUV亮相,未来出行新选择

这场“撞卡”争议,直指汽车营销的道德困境与法律边界。理想汽车即便委托了第三方机构,但未经被测试方同意,公然展示受损竞品车标,并以此作为自身产品优越性的佐证,这已然超越了正常的商业竞争范畴,构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商业诋毁。这种“踩一捧一”的营销手法,短期内或许能制造轰动效应,收割一波流量红利,但其长期危害如同慢性毒药,足以腐蚀整个行业肌体。它不仅直接损害被“踩”品牌的声誉和市场份额,更深层次的恶果在于,它将市场竞争的焦点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用户服务等核心要素,扭曲为通过贬低对手来抬高自身的恶性循环。当营销沦为一场无底线的攻讦战,消费者将何去何从?他们被误导、被欺骗,最终对整个汽车行业失去信任,这才是最致命的打击。劣币驱逐良币,创新活力被扼杀,整个产业将陷入无序的泥沼。

要彻底终结这种营销乱象,必须构建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的防范机制,涵盖企业自律、行业协会约束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与铁腕执行。

首先,企业自律是道德底线,更是生存法则。 任何一家有远见的企业,都应将诚信和责任内化为营销行为的最高准则。这意味着,车企必须建立一套严苛的内部营销伦理准则,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诋毁、虚假宣传和误导性信息。不妨借鉴那些在国际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巨头,将“公平竞争”和“真实透明”写入企业文化的核心基因,并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和举报机制,对任何违规行为零容忍。更进一步,当企业进行对比测试时,必须主动、全面、无保留地披露所有测试条件、方法、数据来源,甚至包括测试车辆的采购渠道和状态,确保测试结果的透明性和可复现性。那种“我测我的,你管不着”的傲慢,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其次,行业协会必须从“佛系”走向“硬核”。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不能再仅仅扮演“和事佬”的角色,而应成为维护市场秩序的“守门人”。协会应迅速制定并强制推行一套详尽且具有约束力的《汽车营销行为规范》,明确界定“踩一捧一”、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边界。更关键的是,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审查机制,对车企的营销内容进行事前备案或事后抽查。对于那些屡教不改、恶意竞争的企业,协会应建立公开透明的惩戒机制,例如,通过行业通报批评、暂停甚至永久取消会员资格,并主动向市场监管部门移交线索,建议启动行政处罚或司法程序。看看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在推动行业自律方面的强硬手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汽车品牌侵权行为及法律责任说明

最后,法律法规的完善与铁腕执行,是悬在所有不法分子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并非摆设,它们明确禁止商业诋毁和虚假宣传。理想与乘龙的“撞卡”争议,正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直接挑衅。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企图通过不正当营销获取短期利益的企业,付出远超其收益的沉重代价。

我们不妨看看国际上的“硬核”案例:美国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曾对特斯拉“虚假宣传FSD(完全自动驾驶)”提出指控,要求暂停其在加州的制造和经销牌照至少30天,并支付巨额赔偿。这清晰地表明,监管机构在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知情权方面的果断与决心。在中国,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亮剑”精神。未来,法律法规应进一步细化,针对汽车产品对比测试、智能驾驶功能宣传等新兴领域,明确测试标准、数据披露要求和宣传边界,确保消费者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理解性。对于那些将L2级辅助驾驶吹嘘成“自动驾驶”的营销话术,更应严厉打击,因为这不仅是虚假宣传,更是对公共安全的漠视。

理想与乘龙的“撞卡”争议,不过是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内卷”加剧背景下,营销乱象的冰山一角。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警示我们:如果任由“踩一捧一”之风盛行,不仅会损害个别品牌的利益,更将侵蚀整个行业的信任根基,让消费者对所有产品质量和营销宣传都抱持普遍的怀疑。这最终将导致中国汽车产业陷入无序竞争的泥沼,而非良性发展的坦途。

真正的强者,从不屑于通过贬低对手来证明自己。只有当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恪守商业道德,行业协会真正发挥其约束力,法律法规健全并得到铁腕执行,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告别“内卷”的泥潭,走向以技术创新、卓越品质和用户价值为核心的健康发展之路。让每一次营销都成为价值的传递,而非信任的透支;让每一次竞争都成为进步的阶梯,而非相互倾轧的深渊。否则,我们最终将失去的,不仅仅是几个品牌的声誉,而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的信誉与未来。这,才是真正的“红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