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东:华为鸿蒙智行累计交付93万辆,问界M9卖出23.8万,展现科技与品牌实力的双重突破,未来能否持续领跑值得关注

这几年,国产新势力车企不愧是抓住了人们追新的每个细节。去年某品牌推出的SUV,卖到一半停产的原因我到现在都在琢磨。大概销量增长快,零件供应链压力也随之累积吧,那天听店里修理工说:最近点检,配件都要到广东那边,供货慢了,车都推不动。我感受到供应链在背后拉扯的硬仗,跟家里的厨房做饭一样,材料越多,调配越细,要的就是那份流畅。

我边开车边琢磨:华为这次交付突破93万辆,觉得既是技术实力标志,也是品牌信心的体现。尤其看得出他们在渠道布局上比纯粹的造车新手更老谋深算——不是打价格,而是整合供应链、提升品牌,像在拼一场技术+品牌的硬仗。这就好比我试驾那辆问界M9,座椅、内饰、用料,感觉比上一代提速很多,但我也在想:这背后投入这么多,能不能撑得住?尤其是像问界M8,刚五个月卖9万辆,体验比对手更用心,但是能持续多久?毕竟,所谓的流量泡沫我早就见怪不怪了。

余承东:华为鸿蒙智行累计交付93万辆,问界M9卖出23.8万,展现科技与品牌实力的双重突破,未来能否持续领跑值得关注-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表,写着各品牌最新五年目标。华为——不只想做科技公司,更像想自己造一条产业链龙的巨龙。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但我一直觉得,华为把手机行业长板直接复制到车里,技术堆料+品牌溢价,像极了学生时代我用的拼装机,组合好看又实用——但到底能不能长久玩下去,还是个问号。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心里想:华为那个智行里面的系统,是不是比我想象中更成熟?毕竟,我们平时用的手机系统它们都能连续升级,汽车的这块,能做到类似渐进式补丁吗?目前看,用户口碑似乎还在上升,他们的成交平均价都连续14个月冠军(估算,样本小),这说明他们是在用溢价策略构建差异化,不是单纯比价格战。但我心里在想:这种溢价是不是很伤心?普通用户还能承受多久?这是个疑问。

余承东:华为鸿蒙智行累计交付93万辆,问界M9卖出23.8万,展现科技与品牌实力的双重突破,未来能否持续领跑值得关注-有驾

我也查了两款市场上热门同价车型,实际使用体验上发现一件事:同样价格,问界M9的座椅包裹感和内饰设计明明比某国产品牌有优势,但在后悬架过滤震动方面,的确要差一截。原因其实也简单,国产车靠变速箱大堆料、调教就能短期吸引人,但悬架调教、底盘调性还是供应商+研发调试花费大。假设路面坑洼多点,问界M9的舒适感能保持吗?这是我脑子里不断问的问题。

讲到供应链,就不得不提,很多硬核车企其实就像在做菜,配料新鲜很重要,但锅底要火大,不能一锅乱炖。很多时候,车厂的料其实就是供应商的原料,如果供应链不好做,车就跑不快,性能和价格都受影响。你看华为把芯片+系统都掌握在手里,好像多了点怕吃亏的底气,但规模一大,压力也随之而来。有些微妙的细节——比如供应商的库存调配,到底花了多少人力物力——我都没细想过,但总觉得是个关卡。

余承东:华为鸿蒙智行累计交付93万辆,问界M9卖出23.8万,展现科技与品牌实力的双重突破,未来能否持续领跑值得关注-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想:如果华为把智行系统能开放出来给其它品牌用,行业会不会变得更生态化?还挺想知道的,毕竟技术封锁太多,套路也太大。说到这,我心中有个疑问:是在封还是在拼用户的温度?好像也只是搬了个手机系统+芯片的牌子,用在车上,效果还要时间检验。

你说这一切,真的能像华为宣传的那么遥遥领先吗?我觉得,短期内,确实能把对手甩得远远的,但产业的抗压能力——尤其是面对更复杂的市场、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还得看后续的口碑与体验能不能持续 lign。你觉得呢?这辆车的护城河,到底能挖多深?还是说,只是个漂亮的泡沫而已。

余承东:华为鸿蒙智行累计交付93万辆,问界M9卖出23.8万,展现科技与品牌实力的双重突破,未来能否持续领跑值得关注-有驾

我想,真正的难题还在于:市场惯了性价比,那些价格没变天的竞品,怎么反扑得过华为的技术+品牌溢价?而且,消费者会不会开始变挑剔了?比如我身旁朋友,特喜欢新鲜感,但又怕用不长久。那份用料+品牌认知是不是就太冒险了?或者,这其实就跟我小时候看过的那款拼装模型一样:拼得多漂亮,还得看能不能长久站得住脚。

说到这,我觉得还得留个疑问:华为能走多远?但我又想,别太快下定论——毕竟,很多战略布局,都像是在下围棋,下一步能走得多远,只有等后续逻辑展开才能看得清。

余承东:华为鸿蒙智行累计交付93万辆,问界M9卖出23.8万,展现科技与品牌实力的双重突破,未来能否持续领跑值得关注-有驾

你看,车还没跑完一小段路,市场的风就已经变了。谁能稳住领先地位?剩下的,就是一段慢慢骑的路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