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以刀片电池刺穿技术壁垒,以DM-i混动系统改写了全球新能源赛道规则,当“中国制造”终于在全球汽车工业图谱上刻下深痕——这个引领者的身份,却似乎成了它背负舆论风暴的原始标签。
短短一个月内,两场指向性清晰的舆论风波接踵而至,如暗影般缠绕在这家埋头苦干的企业身上。
7月10日,比亚迪宣布携手“中国足球小将”青训组织,资金将全部投入青少年足球培养。这份着眼未来的长线投入,却在一周后遭遇戏剧性扭曲。社交媒体上“抵制国足赞助商”的声浪骤然爆发,48小时内,“抵制比亚迪”竟冲上热搜。无人细究“中国足球小将”作为民间青训标杆的实绩,更无人关注比亚迪赞助与赛事成绩脱钩的纯粹初心。长期主义的善意,在流量狂欢中被轻易简化为情绪宣泄的靶子。
7月24日,一场更精准的狙击降临。成都天府机场一段车辆失控转圈的短视频被精心剪辑,配以“刹车失灵”的惊悚标签瞬间点燃全网。此时警方调查尚未展开,比亚迪亦未及回应,但“技术缺陷”、“质量问题”的指控已通过营销号批量生产、病毒式扩散。讽刺的是,当晚正是比亚迪海狮06技术发布会——不明真相的网友涌入直播间刷屏“失控”,让精心筹备的科技展示沦为舆论围剿的刑场。耐人寻味的是,前一日权威平台刚发布其车型的优异测试数据。
真相虽未缺席——警方通报明确为司机情绪操作失误所致——但“刹车失灵”的标签早已如烙印般深植公众认知。传播链条中区域性媒体集中发力、网络大V与营销号统一标签化输出形成的“共振”,昭示着某种刻意的议程设置:他们不想让公众看见比亚迪的投入,只愿放大被扭曲的碎片。
比亚迪何以屡成标靶?这远非一家企业的孤立困境,而是中国创新者从追随者向领跑者跃迁时必然遭遇的“破风者诅咒”。当它以垂直产业链的自主研发,打破了外资对核心技术的垄断,当它以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硬核创新为“中国制造”赢得全球话语权,既有的利益格局与市场秩序便必然被撼动。越是破风而行,越是直面压力——这压力不仅来自技术攻坚的陡峭险峰,也来自暗处伺机而动的舆论冷箭。
更令人忧心的是舆论场的生态畸变。造谣门槛低廉到令人窒息:一段剪辑视频、一张模糊截图足以掀起滔天巨浪。辟谣成本却沉重如山:企业需走流程、搜铁证、做科普,待真相蹒跚抵达时,谣言已根深叶茂。天府机场警方通报的传播声量,远不及当初“失控”视频的喧嚣;青训赞助的赤子之心,难敌一句“赞助国足”的恶意曲解。流量逻辑扭曲了价值判断,部分媒体与账号对企业的长期贡献与担当——如疫情期间援建方舱、推广龙舟文化、深耕技术平权——选择性失明,却对扭曲碎片趋之若鹜。仿佛企业越强大、贡献越卓著,越应承受“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荒谬苛责。
比亚迪在无人区开疆拓土的孤独探索,为中国汽车产业点燃了技术平权的火炬。从垂直产业链的坚韧布局、巨量出口的硬核实力,到“龙颜美学”对东方审美的当代表达,它默默将“中国制造”的标签推向世界前沿。然而,当一家用核心技术赢得尊严的企业,却不得不在无端抹黑的泥沼中反复自证清白,寒心的岂止是比亚迪人?它折射的是所有中国制造业坚守者面临的集体困境——创新成果越耀眼,越易成为暗箭标靶。
当卡耐基说“巨富死于诸子争斗,大业常毁于萧墙之内”,警示的正是内耗对创造力的致命侵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需要突破技术封锁的勇毅,同样需要抵御舆论暗箭的清醒。全社会亟待构筑更健康的舆论免疫系统:提高恶意中伤成本,让真相传播跑赢谣言,让客观理性之声盖过情绪宣泄。当企业能免于“后院起火”之忧,才能将更多能量投入前线的创新攻坚。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征程中,比亚迪只是一个缩影。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我们应该为这些企业点赞!而保护这些敢于在无人区点亮技术星火的破风者,就是守护中国制造的未来。莫让寒了创新者心血的冷箭,最终洞穿我们共同期待的产业星辰大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