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一位车主提了辆丰田凯美瑞双擎混动版,这事儿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
按理说,买新车是件高兴事,尤其是凯美瑞这种大家心目中的“省油神车”,口碑一直不错。
可这位车主开了一段时间后,却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精心包装的“坑”里,一肚子苦水,觉得当初的决定实在是太冲动了。
这事儿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很多人买车时的一些困惑和误区,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老品牌光环”,在今天这个时代还那么灵光吗?
这件事情最先引爆大家情绪的,就是车里的噪音问题。
很多人买中级轿车,图的就是一个舒适和安静,希望在路上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小空间。
这位车主原本也是这么想的,可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他一击。
据他描述,车子只要速度一提起来,特别是开到每小时60公里以上,车厢里就变得相当热闹,风声、轮胎滚动的声音,还有发动机介入时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想在车里跟旁边的人正常聊个天,都得下意识地提高嗓门,不然对方根本听不清。
这种感受可不是他一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的。
一些专业的汽车评测机构早就做过测试,结果显示,凯美瑞双擎在以60公里时速匀速行驶时,车内的噪音值达到了62.3分贝。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我们来做个对比就清楚了。
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本田的雅阁混动,在同样条件下的噪音值是59.4分贝。
别小看这不到3分贝的差距,在声学领域,每增加3分贝,声能就要翻一倍,给人的听觉感受是明显可辨的。
可以说,在隔音静谧性这个环节,凯美瑞在同级别的车里确实是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厂家在宣传时,总喜欢强调自己“超低风阻”的流线型设计,听起来很高科技,但对于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也就是车开起来到底吵不吵这个问题,却选择性地避而不谈,这就有点不够厚道了。
如果说噪音还能靠把音乐开大声点来勉强忍受,那车漆的问题就真的让人有点“破防”了。
这位车主说,自己平时开车已经非常小心了,可有一次在小区里挪车,车身侧面不小心轻轻蹭到了绿化带的树枝,结果下车一看,一道清晰的划痕直接露出了底下的涂层。
这让他非常心疼,也特别不理解,怎么这么金贵的车漆,连小小的树枝都扛不住。
其实,日系车车漆偏软、偏薄,一直以来都是个公开的秘密。
很多老司机和维修师傅都清楚,这几乎成了一个品牌特性。
有网友就分享过类似经历,说邻居的凯美瑞被一辆外卖电动车蹭了一下,外卖车没什么事,凯美瑞反倒掉了一大块漆,去修理店一问,师傅见怪不怪地说,日系车基本都这样。
这背后,其实是成本控制的考量。
有第三方机构对车辆进行拆解分析后发现,这款凯美瑞车漆最外层的清漆层,平均厚度只有35微米左右,而一些以用料扎实著称的德系车,这个数据通常能达到50微米以上。
这薄薄的十几微米,直接决定了车漆的硬度和耐刮擦能力。
也难怪有二手车商开玩笑说,收日系车时有个小窍门,就是重点检查车门把手凹槽和车门边缘这些经常接触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没什么划痕,那很大概率是原车主自己花钱贴了“车衣”保护起来了。
车主那句“现在洗车都提心吊胆的”,可以说是非常真实地道出了这种无奈。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那个全景天窗。
为了让车里看起来更通透、更有档次感,这位车主还额外花了一万多块钱选装了全景天窗。
本以为能享受到阳光和星空,结果在北京的夏天,这个天窗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烤箱”。
那块大玻璃在太阳底下暴晒,吸热能力超强。
有媒体用专业的红外热成像仪做过实验,在夏天暴晒后,全景天窗的玻璃表面温度能轻轻松松飙升到78摄氏度,比同车的黑色车顶温度还要高出20多度。
坐在车里,就算把遮阳帘拉上,也能感觉到一股热气从头顶往下压,空调开得再大都觉得头皮发麻。
有网友形象地形容,他同事的同款车,夏天直接用一大块银色的锡纸把天窗从里面给贴住了,从外面看,活像一个移动的微波炉。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花大价钱选装的配置,在卖二手车的时候非但不能加分,反而会减分。
二手车平台的数据显示,同样车龄的凯美瑞,带全景天窗的版本,其保值率反而比普通天窗的要低上几千块。
这说明市场已经用真金白银做出了选择,消费者们普遍认为这个配置华而不实,甚至是个累赘。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点,是这位车主在购车决策上的根本性失误,也就是对自己用车场景的错误判断。
他当初之所以放弃考虑纯电动车,转而选择混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续航焦虑”,怕开电车跑长途不方便,在高速上找不到地方充电。
他觉得混动车既省油,又能像传统油车一样随时去加油站加油,这样才没有后顾之忧。
然而,他大大高估了自己跑长途的频率,也严重低估了我们国家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
根据最新的数据,如今中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快速充电桩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8%,可以说,只要是在主干高速上,基本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服务区可以充电,而且很多地方的充电桩数量都很充足。
有网友就分享自己开电动车从北京去青岛的经历,一路下来每个服务区都有空位,利用吃顿饭、上个厕所的碎片时间,就能把电补得差不多了,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续航焦虑”。
反观这位凯美瑞车主,他买车后发现,自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市区里上下班代步,真正需要跑长途的机会一年也碰不上几次。
结果就是,这台他花费二十多万,为了所谓的“长途无忧”而买的混动车,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地库里闲置着,它的最大优势根本无从发挥。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了这种现象,在那些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的人群中,有将近三成的人都存在类似的“续航焦虑误判”。
其实,透过这位北京车主的遭遇,我们能看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趋势。
当下的汽车市场,早已不是十几年前那个合资品牌一手遮天的时代了。
一方面,像凯美瑞这样的传统燃油车巨头,似乎还沉浸在过去的品牌光环里,对于消费者反复抱怨的噪音大、车漆薄等老毛病,迟迟不愿做出根本性的改进。
另一方面,以比亚迪、吉利、小鹏等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
它们不仅在新能源技术上实现了弯道超车,更重要的是,它们非常善于倾听用户的声音,精准地抓住了消费者的痛点。
同样是二十万的价位,你可以买到车漆硬度更高、用料更扎实的比亚迪汉,可以买到隔音和智能化体验都做得非常出色的吉利星瑞,也可以买到拥有高隔热率天窗和先进辅助驾驶功能的小鹏P7。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油车和电车之争了,而是一种造车理念的竞争。
当一些传统车企还在对用户的抱怨熟视无睹,甚至玩弄文字游戏的时候,它们其实是在亲手将那些原本信任它们的消费者,一步步推向了更懂中国人的国产品牌的怀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