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2022年,英伟达Thor芯片被宣传为“算力怪兽”,承诺2000TOPS性能并集成六大域控制功能。理想、小鹏等车企纷纷签约,将其视为智能驾驶升级的核心。然而现实却远未兑现承诺。Thor芯片量产时间从2024年底一拖再拖,算力从2000TOPS缩水至不足500TOPS,甚至有车企工程师实测仅500TOPS出头。理想汽车原计划搭载Thor的L系列改款被迫推迟,直接损失约60亿元销售额。
车企自救行动
面对供应链风险,中国车企迅速调整策略。小鹏汽车率先放弃Thor,转而自研“图灵”芯片,并已在G7 Ultra车型上量产。尽管初期智驾调校仍存问题,但至少避免了交付延误。理想汽车则加速推进自研“舒马赫”芯片,预计2026年一季度上车。蔚来更早布局,2021年便启动自研,2023年底发布的天玑NX9031单颗算力达1000TOPS,已搭载在2025款车型上。
国产替代的挑战与突破
自研芯片并非易事。技术层面,EDA设计工具、先进制程、车规级验证体系仍是短板。例如,蔚来天玑NX9031采用5nm工艺,但流片稳定性曾引发波折;小鹏图灵芯片依赖台积电7nm,调试周期拉长。然而,车企并未止步。华为昇腾910B依托中芯国际工艺实现1000TOPS算力,比亚迪、零跑等也在加速布局。关键突破在于,车企开始主导芯片定义,从单纯采购转向联合开发,甚至自建验证平台。
行业格局重构
英伟达的跳票暴露了单一供应商模式的风险。此前车企依赖其CUDA生态和成熟方案,如今却因交付延迟和算力缩水陷入被动。而自研芯片虽需数年投入,却能带来更灵活的适配能力。例如,蔚来天玑NX9031通过软硬件协同优化,实现了世界模型的高效部署;小鹏图灵芯片则预留扩展空间,为后续大模型升级铺路。
未来方向
短期看,国产芯片仍需突破制程和验证壁垒。长期看,车企自研将推动行业从“买芯片”转向“造芯片”。这种转变不仅关乎成本控制,更涉及核心技术自主权。正如一位工程师所言:“如果智驾芯片调试失败,英伟达的工程师未必陪你加班,但公司内部团队必须解决问题。”
结语
英伟达的危机或许正成为国产芯片的转折点。从蔚来、小鹏到理想,车企的集体行动证明:技术自主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根本。未来十年,谁能掌握芯片设计、制造、验证的全链路能力,谁就能在智能驾驶领域占据先机。国产替代并非口号,而是产业链重构的必然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