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从“销量王者”升级为“高端品牌”,仍是许多车企的痛点。近期,中经传媒智库专家陆盛赟在接受专访时直言:“欧洲消费者认同‘优质即有价值’,中国车企要敢于为质量和服务定价,不纠结低价策略。”这番话引发行业深思——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不能只靠“性价比”,更要靠“品牌力”。
跨国车企的启示:从“单向适配”到“双向赋能”
过去,跨国车企进入中国,往往只是将海外车型简单本土化。但如今,大众、雷诺等巨头纷纷将研发中心搬到中国,甚至将设计权交给本土团队。例如,雷诺新能源车由中国公司主导设计,大众则联手小鹏、地平线,在安徽建立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这种“全链条本土化”证明:中国市场的技术迭代速度,已开始反向赋能全球。
高端化的三大关键:定价权、长期主义、文化适配
敢于定价,拒绝“低价陷阱”
欧洲消费者愿意为优质产品买单,但中国车企常因“内卷”陷入价格战。陆盛赟指出,高端品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而非“低价抢占市场”。例如奥迪在德国花了30年才树立高端形象,中国车企也需耐心。
技术输出,打造“中国内核”
中国新能源供应链已全球领先,未来可能出现“欧洲品牌+中国技术”的组合。比如比亚迪为优步提供自动驾驶车辆,极氪与Waymo合作,小鹏技术反哺大众。这种“技术出海”正是高端化的底气。
读懂地域差异,定义“高端”新标准
中国用户看重智能驾驶,欧洲用户更关注舒适性。日系车企曾让工程师住进富人区调研,这种深度洞察值得学习。高端化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准匹配用户需求。
行业呼吁:从“内卷销量”到“价值竞争”
近期,理想汽车因发布周销量榜单遭多家车企抵制,何小鹏更直言:“美国车企钻研技术,我们却在卷销量榜。”这场争议背后,是行业对“低水平竞争”的反思。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许海东强调:“差异化竞争力在于技术和服务,而非价格。”
结语
中国车企的高端化之路,注定是一场长跑。正如陆盛赟所言:“标致雪铁龙用200年建立品牌认知,中国车企需以长期主义应对。”放弃短期销量焦虑,深耕技术、服务和全球标准,才能真正赢得高端市场的入场券。
(本文基于公开访谈整理,观点仅供参考)
字数:698
风格说明:
分模块论述,加入案例和数据增强说服力。
避免敏感词,聚焦行业分析,无夸大表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