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有车一族来说,汽车保养似乎总围绕着发动机机油、变速箱油这些核心部件,而车底下那四条默默无闻的轮胎,常常被忽视。
很多人认为,只要轮胎不漏气、花纹看起来还行,就没必要去折腾它们。
然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操作——前后轮胎对调,却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行车安全和用车成本。
等到车辆在高速行驶时方向盘异常抖动,甚至发生惊险的爆胎事故,再去检查轮胎,往往会发现四个轮子的磨损程度已经天差地别,此时才后悔没有及早进行调整,恐怕为时已晚。
要理解轮胎对调的必要性,首先得明白我们日常家用车四个轮子的工作状态是完全不平等的。
尤其是目前市场上占绝对主流的前置前驱车型,它的前轮和后轮简直是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车辆的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动力总成,这些最沉重的部件都压在车头位置,这意味着前轮从始至终都承受着整车超过百分之六十的重量,是名副其实的“负重担当”。
与此同时,驾驶员每一次转动方向盘,无论是掉头、转弯还是并线,所有的转向指令都需要前轮来执行,这使得前轮在行驶中会产生大量的侧向摩擦。
更关键的是,当我们踩下刹车时,由于车辆的惯性,重心会前移,高达百分之七十的制动力都由前轮来承担。
综上所述,前轮既要负重,又要转向,还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制动任务,工作强度远超后轮。
相比之下,后轮在大部分时间里只是一个被动的跟从者,其主要职责是保持车辆的循迹性和稳定性。
这种工作强度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前轮轮胎的磨损速度要比后轮快得多,通常会快出百分之三十以上。
有行业数据显示,在不进行任何对调保养的情况下,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前轮使用寿命可能只有四到五万公里,而此时的后轮可能还能继续使用两三万公里。
当车主因为前轮磨损殆尽而不得不更换新胎时,看着那两条花纹依然清晰可见的后轮,不免会觉得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因此,定期进行轮胎对调,本质上就是一场“工作岗位轮换”,让四个轮胎的磨损程度趋于均衡,从而最大限度地延长整套轮胎的总体使用寿命,这笔账算下来,省下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钱。
那么,这个“轮岗”周期到底应该是多久呢?
在很多汽车品牌的4S店,维修顾问通常会建议车主在每五千公里或一万公里保养时就进行一次轮胎对调。
这个建议虽然从保养的角度看没有错,但对于大多数路况良好的私家车主而言,显得有些过于频繁。
过于频繁地拆卸和安装轮胎,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工时费,还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增加轮毂被工具刮伤的风险。
在汽车维修行业内,一个更为公认和理性的轮胎对调周期是行驶一万至两万公里。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础的参考范围,真正科学的做法是根据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来动态调整。
这里有几个关键的判断依据。
首先是行驶路况。
如果车辆经常行驶在路面不平整的乡村道路或建筑工地区域,轮胎经受的冲击和非正常磨损会更多,那么将对调周期缩短至八千公里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反之,如果车辆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路面平坦的城市快速路或高速公路上行驶,路况条件优越,那么将对调周期适当延长至一万五千公里甚至两万公里,也完全没有问题。
其次,最直观的方法是直接观察前后轮花纹的磨损差异。
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技巧是“硬币测量法”。
车主可以拿一枚一元硬币,将其竖直插入轮胎花纹的沟槽中。
如果发现前轮插入后,硬币边缘的国徽图案被遮挡的部分,与后轮插入后被遮挡的部分,存在肉眼可见的明显差距,那就说明前后轮的磨损已经不均衡了。
一个更精确的量化标准是,当使用专业工具测得前后轮胎的花纹深度差超过2毫米时,就应该立即进行对调。
最后,车主还需要了解自己车辆轮胎的花纹类型,因为这直接决定了对调的方式。
市面上最常见的轮胎是“对称花纹”轮胎,其胎面左右两侧的花纹是相同的,这种轮胎可以进行交叉对调,即将左前轮换到右后轮,右前轮换到左后轮,实现最彻底的磨损均衡。
但还有一种“单导向花纹”轮胎,这种轮胎的胎壁上通常会有一个箭头标志,指示轮胎前进的滚动方向,其花纹设计是为了在特定方向上获得最佳的排水性能和抓地力。
对于这种轮胎,只能进行前后平行对调,即左前轮换到左后轮,右前轮换到右后轮,绝对不能左右交叉,否则轮胎装反,不仅性能会大打折扣,在雨天行驶时还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汽车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在智能化和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轮胎对调也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体力活,它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在的新车几乎都强制标配了胎压监测系统(TPMS),每个轮胎内部都有一个独立的无线传感器。
在进行轮胎对调后,如果维修人员没有使用专业的诊断电脑对胎压监测系统进行重新学习和匹配,那么行车电脑的“记忆”还停留在原来的位置。
这就会导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明明是新换到后方的轮胎胎压不足,仪表盘上却会报警提示前轮故障,给车主带来错误的指引。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配置了主动转向、车道保持辅助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车型,对轮胎对调后的要求更为苛刻。
这些系统的正常工作,依赖于对四个车轮转速、转向角度等数据的精确感知。
当磨损程度不同的轮胎被调换位置后,会导致车轮的实际滚动半径发生微小变化,进而影响到车轮转速信号。
如果系统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就可能判断为车辆出现故障,从而报警并限制部分功能。
例如,曾有车主反映,在普通修理店对调轮胎后,车辆立刻提示“转向系统故障”,最终不得不返回品牌服务中心,通过进行四轮定位并重置相关传感器数据才得以解决。
这说明,对于技术配置越高的现代汽车,进行轮胎对调越需要选择具备相应技术实力和专业设备的维修机构。
在轮胎的使用和更换过程中,还有几个普遍存在但极其危险的误区需要所有车主警惕。
第一个就是关于新轮胎的安装位置。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前轮磨损快,又是驱动轮,新轮胎理应装在前面。
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永远要把两条抓地力最好的新轮胎安装在后轴。
这是因为,一旦车辆在湿滑路面失控,后轮失去抓地力导致的“甩尾”(转向过度),其挽救难度远高于前轮失去抓地力导致的“推头”(转向不足)。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驾驶者而言,修正推头相对直观,而一旦发生甩尾,车辆将极难控制。
将新胎置于后轴,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后轮的稳定性,从而保障行车安全。
第二个误区是关于补过的轮胎。
经过修补的轮胎,即使使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其修补位置的结构强度也无法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始终是一个潜在的薄弱点。
将这样的轮胎安装在工作强度最大的驱动轮或前轮上,无疑是增加了安全风险。
更稳妥的处理方式是将其安装在非驱动轮上,或者作为备胎使用。
最后一点是轮胎的“年龄”。
轮胎是橡胶制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老化。
即使车辆开得很少,轮胎花纹看起来还很新,但如果其生产日期已经超过了六年,其橡胶材质可能已经硬化、龟裂,弹性和抓地性能都已大幅下降。
使用这种“高龄”轮胎在高速上行驶,爆胎的风险会急剧增加。
对于这样的轮胎,唯一的选择就是更换,任何对调或保养都已失去了意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