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借资本再腾飞?奇瑞冲刺港股IPO,前景可期

港交所9月7日晚披露,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通过聆讯。对这家追了21年上市梦的民族车企来说,这一刻像是冲过了最后一道门槛——真正的挂牌只剩路演、定价和股份配售这些常规步骤,通常从聆讯到上市也就1到3个月。时间窗口不长,问题也更直接:在车企扎堆上市、市场起伏不定的当下,奇瑞凭什么能走得这么稳?

先来看看数据,比较直观。招股书显示,2024年营业收入约2,698.97亿元,同比增长65.4%;净利润143.34亿元,同比增长37.2%;全年全球销量突破229.5万辆,在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里排第二,全球排第十一。近三年营收从2022年的926.18亿,跃升到2023年的1,632.05亿,再到2024年的2,698.97亿,增速明显;净利润也从2022年的58.06亿增长到2024年的143.34亿。海外表现同样亮眼:2024年海外销量114.46万辆,连续22年领跑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海外经销商网点到2025年3月已达2,958家。按2024年净利润乘以10倍估值,市场价值大约1,500亿元人民币;若按此前传闻拟募资350亿元测算,每股可能接近50港元,这也是市场普遍认为它有望成为港股年内最大车企IPO的原因之一。

不过强劲增长背后也有隐忧。毛利率波动比较明显:2022、2023、2024年分别为13.8%、16.0%、13.5%,2025年一季度已降到12.4%,显著低于比亚迪和长城18%到20%的水平。主要原因是长期聚焦10万元级市场,产品高端化不足,新能源车型占比也不高:2024年新能源占比仅21.9%,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收入占比提升到27.3%,但距离头部车企还有差距。毛利受海外政策和燃油车占比波动影响明显,短期内仍有不确定性。管理层在费用控制上做得不错,2025年一季度净利率达到6.9%,净利47.26亿元,同比增长90.9%,这说明经营效率有提升空间;但关于劳工舆情和考勤管理的争议提醒大家:如何在追求效率和尊重员工体验之间找到平衡,是公司治理必须正视的问题。

能否借资本再腾飞?奇瑞冲刺港股IPO,前景可期-有驾

上市后该怎么做,才能把这次IPO变成真正的“第二次创业”?有三点建议,供参考。

把钱花在刀刃上。优先把募资投向电驱、电池和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研发,提升新能源车型占比,并向中高端价格带延伸。换句话说,不只是卖更多车,还要卖更值钱的车,拉升毛利率和品牌溢价。

能否借资本再腾飞?奇瑞冲刺港股IPO,前景可期-有驾

把生态合作做深做实。奇瑞已与华为智选等建立合作,借助华为在智能化领域的技术与品牌背书,可以在产品竞争力和消费者认知上实现较快提升。把合作从“贴标签”变成“共研发、共交付”,效果会更明显。

能否借资本再腾飞?奇瑞冲刺港股IPO,前景可期-有驾

把治理和员工体验一起补强。理顺股权结构,化解复杂股东链条带来的决策与资金风险;同时在员工管理上走人性化路线,既要保证效率,也要避免激化舆情。治理的优化会直接影响创新速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能否借资本再腾飞?奇瑞冲刺港股IPO,前景可期-有驾

普通消费者怎么说?在网上看到一句话挺接地气:“奇瑞便宜耐用,但想买高端还得再等等。”这类反馈恰恰说明机会点:保住成本优势的同时,产品力要实现结构性升级,才能把价格和口碑一起拔上去。

能否借资本再腾飞?奇瑞冲刺港股IPO,前景可期-有驾

能不能把IPO变成第二次创业,关键看三件事:募资投向是否精准、产品力能否真正提升、治理机制能否经得起放大检验。奇瑞从小草房到世界500强(2024年排到第385位),已经证明它有厚积薄发的能力。上市只是新的起点,若管理层能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基础上推进结构性升级,奇瑞完全有望成为中国自主品牌走向全球中高端市场的重要代表。你怎么看?这家老牌车企能借助资本市场的助推,完成第二次腾飞吗?

能否借资本再腾飞?奇瑞冲刺港股IPO,前景可期-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