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的电动车,在我们这里卖得比BBA还贵!"德国《商报》2025年4月的最新报道撕开了欧洲汽车业的遮羞布。
就在欧盟宣布取消对中国电动车45.3%的惩罚性关税后,比亚迪海豹07在巴黎街头卖到4.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2万元)仍被疯抢,二手市场甚至出现加价提车的魔幻场景。
这辆在中国本土售价仅18万的电动车,漂洋过海后身价暴涨120%仍供不应求。更让慕尼黑工程师们破防的是,保时捷Taycan电动跑车去年在欧洲仅卖出1845辆,而中国小米推出的"保时捷平替"SU7,单季度销量就碾压前者74倍。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蝴蝶效应,正把欧洲百年汽车工业推进温水煮青蛙的困局。欧盟与中国达成的"最低进口价格"协议,本质上是一场定价权的重新洗牌。
协议要求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售价不得低于3.5万欧元(约26万人民币),这看似保护了欧洲车企利润空间,实则让比亚迪这类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海豹07在欧洲卖42万人民币的定价,比国内贵了133%,但依然比同级别的奥迪Q4 e-tron便宜近20%。
这种"高价策略"反而强化了中国车的"轻奢"形象,就像当年日本雷克萨斯用高价打开美国市场一样,欧洲消费者开始把中国电动车和"科技感""性价比"挂钩。
德国车企的焦虑肉眼可见。大众ID.3在德国本土售价折合30万人民币,而中国产的ID.3起售价仅15万,这种"倒挂"直接导致德国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刷屏质问:"为什么德国车在中国更便宜?
"奔驰最近推出的"电动车以旧换新补贴1万欧元"计划,本质上是被逼出来的价格战。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电动车销量前十中,中国品牌已占三席,其中比亚迪Atto3单月销量超过大众ID.4。
技术壁垒成为欧洲最后的底牌。欧盟要求2026年起所有电池必须标注"碳足迹",相当于给电池发"环保身份证"。
宁德时代为此投资41亿欧元在西班牙建厂,直接从当地矿企采购锂矿,这种"用欧洲资源造欧洲电池"的策略,把欧盟的环保大棒变成了合作抓手。
反观欧洲车企,宝马最新公布的固态电池量产计划比宁德时代晚了两年,大众的800V高压平台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中国车企的"欧洲攻略"正在升级。奇瑞收购西班牙老牌车企EBRO后,直接把生产线改造成"技术输出基地",当地工人组装的中国混动技术车型,贴上西班牙商标就能免关税进入欧盟。
这种"借壳下蛋"的玩法,比当年日本车企在美国建厂更激进,不仅能绕开贸易壁垒,还创造了大量就业,让欧盟各国政府陷入"要关税还是要选票"的两难。
未来的较量藏在充电桩里。欧洲现有的快充桩80%兼容中国GB/T标准,而欧盟强推的CCS2标准适配率不足60%。
蔚来正在汉堡测试的"换电站+充电桩"组合,直接复制了其在中国的服务模式,这种"基础设施绑架"策略,正在悄悄改写欧洲电动车生态规则。就像特斯拉用超充网络绑定用户,中国车企正在用"充电便利性"培养欧洲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这场关税博弈最讽刺的结局可能是:欧盟本想用价格门槛保护本土车企,结果倒逼中国车卖得更贵反而赚得更多。当德国工程师开始在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学习刀片电池技术时,百年汽车工业的师徒关系已然对调。
但欧洲消费者显然不在乎这些。他们正忙着比较比亚迪海豹和特斯拉Model Y哪个续航更实在,就像十年前中国年轻人纠结买iPhone还是华为一样。市场的选择,从来只看产品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