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现在这个时间点,还开着一台油车去跑顺风车,这事儿的性质已经变了。
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行为,它升华了,它变成了一种修行,一种在钢铁丛林里挑战物理法则和商业逻辑的赛博苦修。你不是在拉客,你是在渡劫。每一脚油门下去,烧的不是95号汽油,是你账户里的功德。大哥跑了第四天,感觉像是在做慈善,我觉得他谦虚了,方丈看了都得说一句:施主,你这哪是慈善,你这是在普度众生。
这事的荒诞感在哪里?在于大环境已经疯了。电车已经把价格战打成了“自爆卡车”大赛,一个比一个狠,恨不得把方向盘拆下来单卖。大家不是在做生意,是在玩一种叫做“我不过了,你也别想活”的极限游戏。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后面入场的乐道之流,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整个市场就是一锅煮沸的开水,所有人都被烫得嗷嗷叫,然后这位大哥,开着他那台需要“喝油”的宝贝,小心翼翼地端着一个小碗,试图从这锅开水里舀一勺汤。
这操作,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大哥早上六点出门,手里攥着两个昨晚就约好的中途单。这个操作本身就充满了玄学。因为顺风车这玩意儿,最不靠谱的就是人。你以为的铁板钉钉,很可能在对方早上多睡了五分钟之后,就变成了“鸽声嘹亮”。所以大哥说他不担心,我反而开始为他的精神状态担心。这得是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在两个不确定性之上,开始一天的奔波。
然后更有意思的来了,大哥为了凑够出发的“能量”,愣是没乱接单,在家多等了一会儿,最后刷出一个全程单,三个单子凑齐,齐活,出发。你看,这就是老炮儿的从容。但这种从容背后是什么?是巨大的风险。三个单子里有两个是半路捡的“压缩毛巾”,万一回程拉不到人,今天这一趟,就约等于开着车在城市里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孤独的、赔钱的巡游。
但挑战的意义不就在这吗?如果顺风顺水,那叫上班,不叫挑战。
大哥给自己这套打法起了个特别高大上的名字,叫“矩阵式行程发布”。我听到这个词的时候,愣了三秒,脑子里闪过的全是黑客帝国和三体舰队。感觉下一秒大哥就要从后备箱里掏出一个二向箔,把所有不顺路的订单都给二维化了。结果搞了半天,这操作的本质,就是在好几个APP上同时挂单,哪个亮了点哪个,跟我们小时候玩的打地鼠游戏,除了更费油之外,没啥本质区别。
这种操作的核心是什么?不是技术,不是策略,是赌。是和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代码和无数用户行为构成的“平台大神”进行一场不对等的豪赌。赌自己不会因为频繁操作被系统判定为BUG,赌半路不会杀出个程咬金给你一个差评,赌下一个合适的订单,永远在前方三公里之内。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大哥说得跟个修仙的似的,可能有点夸张了。但你再仔细想想,好像又没那么夸张。
因为真正的考验,马上就来了。半路上,一个魔鬼的低语出现了。身后两公里,一个44块的单子,就那么明晃晃地挂在APP上,像西游记里女儿国的国王,对着唐僧柔情似水地说:“御弟哥哥,你就从了我吧。”
去,还是不去?接,还是不接?
换成一般人,估计早就心一横,方向盘一打,管他呢,44块也是肉啊。但大哥没有,大哥拒绝了。他的理由是,不能开这个坏头,不能折返,折返会影响后面的乘客,会打乱自己的“气场”。
我作为一个奔四的中年人,看到这里突然就悟了。说起来我那台老旧的电脑,开机也跟这差不多,得看缘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算术题了,这是“道”的问题,是玄学。一旦为了这44块钱回头,大哥今天建立起来的某种“势”,就破了。后面的路可能就真的“不顺”了。这是一种非常东方的、无法量化的决策模型,叫做“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有时候也叫“犟”。大哥顶住了恶魔的诱惑,他的道心,在那一刻,坚如磐石。
最终,大哥在各种辗转腾挪、斗智斗勇之后,凑齐了回程的五个单子,虽然单价不高,但胜在一个“顺”字。中午12点半,大哥回到了家。
我们来盘一下最后的战果:滴滴149元,哈啰76元,合计225元。总公里数191公里,总耗时6.5小时。
来,朋友们,拿出计算器,我们来算一道残忍的数学题。咱就算大哥的车是省油神车,百公里8个油,按现在的油价,一公里油费奔着7毛去了。191公里,光油钱,就干进去130多块。剩下不到100块。再除以6.5小时,时薪大概是15块。
15块!我靠,我真的会谢!
15块钱一个小时,现在去奶茶店摇奶茶的小时工都比这个高。这哪是在做慈善?这是在上供。是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车辆损耗,打包成一份贡品,虔诚地献给平台,献给乘客,献给两桶油,最后只为了感动自己。
这是一种典型的、充满了后现代主义色彩的行为艺术。它解构了“赚钱”这个行为本身,它用一种近乎自残的方式,向这个疯狂内卷的汽车市场发出了最无声的呐喊。当所有人都告诉你,油车不行了,快换电车,不换就得死的时候。大哥用实际行动告诉你:是是是,你说得都对,但我就是要开油车跑,我不仅要跑,我还要跑出风格,跑出信仰。
所以,他到底算不算做慈善?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一个行为的经济价值趋近于零甚至为负的时候,它的精神价值就开始凸显了。这就像那些在游戏里追求白金奖杯的玩家,或者花几百个小时就为了钓上一条虚拟的鱼的人一样。
你问他图啥?他图的就是这个过程本身。在一次次刷新、规划、拒绝、等待中,他对抗的是无聊,是虚无,是这个被算法和数据统治的冰冷世界里,最后一点属于人类的、不合逻辑的、但却闪闪发光的“任性”。
能过,但没必要。
这,就是答案。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