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聊起宝马这个汽车品牌时,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可能有些复杂。
一方面是它长久以来代表的驾驶乐趣和豪华体验,另一方面,则是近些年来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的设计。
特别是新款车型上那个尺寸夸张的进气格栅,还有一些旗舰车型采用的分体式大灯,每次发布总能在网络上引发铺天盖地的讨论,赞美和批评的声音几乎一样响亮。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宝马的设计总是那么有争议,总像是在挑战大家的审美习惯,但回过头来看,它似乎又总能走在行业的前面,引领着新的潮流?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宝马一百多年来形成的一种独特设计哲学。
要理解宝马的设计,我们得先明白,这家公司骨子里有一种“不安全感”,它从来不喜欢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纵观它的发展历史,你会发现它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自我颠覆,甚至不惜推翻自己曾经最成功的设计。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推出的一款名为BMW GINA的概念车。
这台车可以说是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汽车外壳的认知。
我们平时见到的汽车,车身都是由一块块冲压成型的金属板焊接起来的,是坚硬的、固定的。
而GINA这台车,它的“皮肤”竟然是一整块特殊的柔性织物,覆盖在可以活动的金属骨架上。
这意味着这辆车是“活”的,它可以像生物一样改变形态。
比如,驾驶者可以通过控制内部结构,让车身表面像肌肉一样收缩或舒张;前大灯平时隐藏在织物之下,需要时可以缓缓“睁开眼睛”;车尾的扰流板也能根据空气动力学的需要,平滑地从车身表面“生长”出来。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完全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但宝马做这件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制造一个噱头。
它是在通过这种极致的实验,探索未来汽车形态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大胆的尝试后来还真的影响了量产车的制造工艺。
比如后来的宝马Z4 M跑车,它发动机盖上两条非常有力的线条,就不是用传统模具一次性压出来的,而是受到了GINA的启发,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快速制造”工艺,由精密的机器人控制工具,直接在金属板上“雕刻”出轮廓,质感和精度都远超传统工艺。
所以说,GINA这样的实验,即便不能直接量产,也为宝马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一种敢于打破常规的态度。
这种自我革新的精神并非个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宝马主流车型还带着一种华丽繁复的古典风格,被人们称为“巴洛克天使”。
虽然典雅,但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
于是宝马毅然决然地告别了过去,推出了一个名为“Neue Klasse”(新世代)的全新系列,设计语言一下子变得简洁、现代、充满动感。
正是这次彻底的转变,奠定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宝马3系、5系等核心车型的运动基因,影响了品牌之后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时间来到21世纪初,宝马又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设计革命,推出了所谓的“火焰曲面”设计语言。
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汽车侧面平直、呆板的线条,通过大量扭转、交错的复杂曲面,让光影在车身上流动起来,整车看起来充满了张力和情感。
当时的代表作第四代宝马7系,因为其大胆的设计,尤其是尾部造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然而,正是这次备受非议的革新,让宝马的设计在众多豪华品牌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极高的辨识度,并且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整个汽车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但有趣的是,宝马在勇于颠覆的同时,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对自身历史的尊重与回望。
不过,它致敬经典的方式也与众不同,不是简单地复刻老车型,而是通过一个叫做“Hommage”(致敬)的概念车系列,将历史中最经典的设计元素,用当下的技术和审美进行重新解读和再创造。
比如,为了致敬1936年的传奇跑车BMW 328,宝马在75年后推出了一款BMW 328 Hommage。
原作的核心精神是“轻量化”,在那个年代就做到了极致。
而新的致敬版概念车,则用大面积裸露的碳纤维材料来诠释“轻”,把一个隐藏在车身内部的工程理念,直接变成了看得见的视觉语言,既有历史的影子,又充满了未来感。
再比如为了致敬宝马历史上唯一一款中置引擎超跑BMW M1,宝马在三十年后推出了BMW M1 Hommage。
它保留了原作低矮的楔形车身和一些标志性细节,但用更具雕塑感的现代线条进行了重塑,这台概念车的很多设计思路,后来都为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跑车宝马i8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此外,还有向被车迷称为“蝙蝠车”的赛车BMW 3.0 CSL致敬的概念车,它将原作夸张的空气动力学套件,用艺术化的手法重新演绎;向欧洲首款量产涡轮增压轿车BMW 2002 turbo致敬的概念车,则把原作那种桀骜不驯的气质用现代设计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些致敬系列的作品,就像是宝马的设计师们在和自己的历史对话,它们从经典中汲取灵感,然后为未来的量产车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在汽车行业全面转向电动化和数字化的新时代,宝马正将前面提到的“突破边界”的锋芒和“致敬经典”的温度这两股力量,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融合。
他们再次启用了“Neue Klasse”(新世代)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名字,来命名自己未来的纯电动车平台和设计理念。
在这个新世代的设计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经典的宝马元素被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
例如,标志性的双肾格栅,在电动车上不再需要承担进气功能,于是它被重新定义为一个智能的交互面板,可以发光、显示图案,成为车辆与外界沟通的窗口。
车窗侧面那个经典的“霍氏弯角”,也通过光影和印刷图案构成了新的视觉效果。
在车内,传统的仪表盘和中控屏被彻底改变,取而代代的是一条横贯整个前挡风玻璃下沿的显示屏,它能将最重要的信息以最自然的方式投射在驾驶者的视线范围内,实现了“眼不离路,手不离方向盘”的驾驶体验,这正是宝马“以驾驶者为中心”理念在数字时代的新表达。
这一切的设计,既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传承,也是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大胆构想。
所以,当我们看到宝马推出一款充满争议的新设计时,或许可以理解为,这正是它保持活力、不断探索前行的方式。
它总是在用今天的争议,去定义明天的经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