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党赢了,2026固态电池智驾大爆发,油车彻底慌了

最近,很多想买新能源车的朋友可能都挺纠结的。

大家都在盘算一个事儿:到底是抓住2025年购置税全额免征的最后机会,现在就下单呢,还是再忍一忍,当个“等等党”,去迎接传说中2026年即将到来的技术大爆发?

这确实是个两难的选择。

等等党赢了,2026固态电池智驾大爆发,油车彻底慌了-有驾

一边是国家给的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省下来的是真金白银;另一边,又是各种听起来让人心潮澎湃的新技术,什么跑一千公里不充电的固态电池,什么能在市区里帮你全程代驾的智能驾驶。

这笔账,到底该怎么算才划算?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用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好好聊聊这个事。

首先,咱们得把一个现实问题摆在桌面上。

根据国家发布的政策,从2026年1月1号开始,买新能源汽车就不再是完全免购置税了,而是要征收一半。

虽然有个上限,每辆车最多减免一万五千块,但这对绝大多数家庭用车来说,意味着购车成本实打实地要增加了。

咱们简单算一笔账:如果你看中一辆开票价20万的车,到了2026年买,就得多掏大概一万块钱的税。

如果你想买一辆30万或者更贵的车,那就要把那一万五的上限给交满了。

听到这儿,估计不少朋友心里会咯噔一下,觉得不等了,再等黄花菜都凉了,省下一万多块干点啥不好。

话虽如此,咱们也不能光盯着那点税钱,还得看看多花的钱到底能不能换来更值当的东西。

为什么都说2026年是个“分水岭”?

因为那一年可能出现的新技术,不是小打小闹的升级,而是可能带来体验上代际飞跃的变革。

这里面最核心的两个东西,一个是全固态电池,另一个就是覆盖城市所有场景的智能驾驶。

咱们先说说这个全固态电池。

现在咱们车上用的,不管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电池,里面都装着像水一样的电解液。

这就决定了它的能量和安全性都有个天花板。

而全固态电池,顾名思义,就是把电池里像水一样的电解液,换成了一整块固体的材料,像一块高能量的“压缩饼干”。

等等党赢了,2026固态电池智驾大爆发,油车彻底慌了-有驾

这么一换,带来的好处是颠覆性的。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能量密度的大幅提升,这直接关系到续航里程。

现在市面上主流的纯电车,续航能做到五六百公里已经很不错了,但很多人还是有续航焦虑,出个远门总得规划好沿途的充电桩。

可是,你敢相信吗?

咱们中国的奇瑞汽车,已经展示了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的全固态电池,这是现有主流电池技术的一倍还多。

这是什么概念?

意味着同样重量的电池,能跑的路程直接翻倍。

以前跑五百公里就得找充电桩,以后可能轻轻松松跑一千公里,甚至奔着一千五百公里去。

从北京开车到上海,全程不充电,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的事,未来可能就成了现实。

而且这已经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的空想了,国内的广汽集团已经明确表示,全固态电池预计2026年就能装上车;长安汽车也计划在2026年进行装车验证。

放眼全球,日本的丰田虽然研究得早,但它的固态电池车型也要到2027年才推出。

在这一点上,咱们中国企业这次不仅没掉队,反而有希望站在领跑的位置。

除了续航,固态电池还有一个天大的好处就是安全。

因为它没有易燃的液体,从根子上就大大降低了热失控、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自燃的风险。

这种物理层面的安全感,是任何软件管理系统都无法比拟的。

说完了电池这个“心脏”问题,咱们再聊聊新能源车的“大脑”——智能驾驶。

现在的辅助驾驶功能,相信很多用过的朋友都有体会,在高速公路上确实能省不少心,车道保持、自动跟车都挺好用。

等等党赢了,2026固态电池智驾大爆发,油车彻底慌了-有驾

可一旦进了城,面对复杂的红绿灯路口、突然窜出来的外卖小哥、还有各种加塞的车辆,系统就常常会“罢工”,提示你赶紧接管。

说白了,它还是个需要你时刻盯着的“实习生”。

但是到了2026年,这个“实习生”很可能就要进化成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了。

行业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全场景”覆盖。

意思就是,从你家小区地库出发,经过拥堵的早高峰,应付各种复杂的路况,一直到公司地库停好车,整个过程车辆都能自己处理。

这背后依靠的是咱们国家科技企业的飞速发展,比如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通过类似教一个新手看无数老司机如何开车的“大模型”训练,让车辆学会像人一样去思考和判断,处理复杂路况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以前过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系统就得报警让你接管,以后它可能比你自己判断得还准。

更让人期待的是,这种以前只在四五十万豪车上才有的高端功能,正在快速地普及到普通家用车上。

比亚迪已经把智能驾驶系统下放到了十万级别的小车上,这就在推动一场“智驾平权”的革命。

可以预见,到2026年,花二十万左右买一辆具备高水平城市智驾功能的车,将不再是奢望。

到时候,你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就能真正地解放出来,看看新闻、回回信息,驾驶的疲劳感会大大降低。

那么,把这两项核心技术带来的价值,和那一万多块的购置税放在天平上,该怎么选呢?

这其实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关键看你是什么样的需求。

如果你是一个科技爱好者,买车就图个新鲜,追求最顶尖的续航和最聪明的智驾体验,那么2026年的新车带来的价值感,很可能远远超过那一万多的税费。

或者说,你现在开的车还不错,并不急着换,计划下一辆车要买个三十万以上的,想一步到位,那多等一年,买到一个技术上三五年都不会落伍的车型,显然是更明智的。

新技术带来的体验升级和品质感,对高端车型来说价值更凸显。

反过来说,如果你现在是刚需,没车用或者旧车实在开不了了,每天的出行已经成了大问题,那肯定是早买早享受。

为了一个还未完全落地的未来技术,牺牲眼下的生活品质,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另外,如果你对那些高科技不那么感冒,觉得现在的车续航够用、开着也挺好,更看重性价比,那么抓住2025年底这个窗口期,可能会淘到宝。

因为那时候车企为了清库存、冲销量,加上免税政策的最后刺激,现有车型的优惠力度可能会达到一个高峰,用最少的钱办成事,也是一种智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