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新车刚发布,1小时内就被订走289000台,算下来光这波订单就相当于750亿元的营收。这不是什么科幻剧情,而是小米汽车YU7实打实的成绩。再看另一款SU7,6月份一个季度就交付了82000台,更有意思的是,60%的用户连试驾都没试过,直接就下了单。
这股热度背后,藏着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大变化。今天就借着小米这股劲儿,聊聊这些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SU7那60%没试驾就下单的用户,不是冲动,更像是对小米的一种“免检信任”。想想看,雷军带着小米在手机、家电圈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攒下的可不只是名气,更是一整套让人放心的生态。用户觉得,能把手机做得靠谱的品牌,做汽车也差不了。这种信任,可比砸多少钱打广告都管用。
你看那289000台的订单,哪是什么简单的买卖,更像是用户用真金白银给小米投的信任票。从手机到汽车,这种信任能跟着用户一路走,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可能就是现在做生意最值钱的东西。
现在买车的主力,好多都是看着小米长大的年轻人。他们从学生时代用小米手机,到后来上班买小米家电,对这个品牌的熟悉度早就刻在骨子里了。等他们有了买车的需求,小米一出手,自然容易被吸引。
这些年轻人选车,不爱听那些虚头巴脑的品牌事,就认实实在在的参数。SU7Ultra在浙江国际赛车场跑出了新纪录,YU7的防晒性能比保时捷卡宴还好,这些硬邦邦的数据往那一放,比什么宣传都有说服力。
以前买车,好多人被那些看不懂的配置表搞得晕头转向,现在参数摆得明明白白,就像菜市场买菜能看清秤一样,心里踏实。这种对参数的较真,正逼着整个行业把产品做得更实在。
小米能卖得好,特斯拉其实也起了个好头,它们一起把汽车行业的一些老规矩给打破了。现在用户更认信任经济,谁能让用户觉得靠谱,谁就能占得先机;技术也越来越“平等”,不管你是老牌子还是新面孔,技术过硬才是王道;那些靠多年积累的老优势,好像没管用了。
有人说现在大家买车都选便宜的,是消费降级了,可小米YU7起售价25万多,照样卖得火,SU7一个季度交付82000台也不是小数目。这哪是降级啊,明明是大家更会算账了,不想为虚高的品牌溢价买单,只愿意为实实在在的价值掏钱。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又反过来推着行业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门槛,让好产品更容易被大家看到。
SU7和YU7的热销,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中大型纯电车这个市场,潜力大得很。以前大家可能觉得这个价位的纯电车不好卖,现在看来,只要产品对路,根本不愁没人买。
但热闹归热闹,挑战也不少。传统车企肯定不会坐视不管,就像比亚迪,这些年在新能源领域的动作就很快,说不定很快就有新动作来应对。对小米来说,卖得好只是开始,怎么把供应链理顺,怎么在销量上去后还能保证品质,都是要跨过的坎。
小米汽车这股热劲儿,不只是让自己火了一把,更像是给整个汽车行业投了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还在慢慢扩散。它告诉我们,老办法不一定管用了,新规则正在慢慢形成。
接下来,不管是新入局的还是老牌子,都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跟上这波变化。你觉得,接下来汽车市场还会有哪些新动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