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三菱汽车用一纸公告终结了在华40年的历史,最后一台发动机在沈阳工厂下线,合资公司招牌被拆下,退出中国生产舞台。
曾占据国产车30%发动机份额的“技术教父”,竟以1元甩卖50亿工厂的方式离场;它败走时给员工的赔偿和老车主的售后承诺,却意外收获“体面退场”的评价。
这种矛盾背后,藏着一个百年巨头的真实溃败。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车企还在为造不出可靠发动机发愁时,三菱带着技术来了。 1997年,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合资公司成立,4G6系列发动机像“救命血包”一样输送给自主品牌。
比亚迪的第一款车F3、长城初代哈弗H3、奇瑞瑞虎,甚至吉利早期车型,都靠三菱发动机撑过技术真空期。 最风光时,国内每十辆自主品牌车,就有三辆装着三菱的“心脏”。
整车领域,三菱更早成了“特权符号”。 90年代进口的帕杰罗V33,因越野性能强悍,成了地质队、边防部队的公务车标配。
1996年,北京吉普投产帕杰罗Sport,让中国消费者第一次体验到专业级越野车。 2006年广汽三菱长沙工厂落地后,欧蓝德、劲炫国产化,点燃市场:2018年销量冲到14.4万辆,工厂砸了50亿投资,4000多名工人日夜赶工。
转折点埋在两次丑闻里,2000年,帕杰罗因刹车油管设计缺陷,在中国引发多起事故。 三菱最初拒绝承认,直到央视曝光才召回7.2万辆车,品牌信誉首次崩裂。
2016年,又被踢爆油耗数据造假,全球召回200万辆,中国消费者心凉。
真正的溃败从2019年开始,广汽三菱销量像坐过山车俯冲:2020年卖7.5万辆,2021年6.6万辆,2022年只剩3.36万辆。 长沙工厂的产能利用率暴跌到16%,生产线几乎闲置。 压
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电动化,2022年三菱推出首款纯电车阿图柯,续航520公里,定价近20万,结果月销量长期两位数。
业内人士一语道破:“这就是广汽埃安V的换标车,三菱自己根本没核心技术”。
从2019年推出奕歌后,整整六年三菱没发布一款全新车型。 当中国车企每半年升级一次智能座舱时,三菱的欧蓝德车机还在用2015年的系统。
一位经销商吐槽:“展厅里的车和五年前一模一样,客户进来转一圈就走”。
联盟内耗加速了死亡,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陷入控制权争夺,中国业务成了“没人管的孩子”。
2021年三菱总部要求广汽三菱引进插电混动车型,却因日产反对电池采购方案,拖了两年才落地。 此时比亚迪DM-i已统治市场。
2023年3月,长沙工厂彻底停产;10月,三菱宣布退出整车业务;2024年7月,广汽埃安用1元人民币买下这座曾投资50亿的工厂。
最后的发动机业务也在今年7月22日终结:沈阳航天三菱改名“沈阳国擎动力”,三菱股东全部退出。
三菱临走做了两件事,对员工:40岁以上老员工按工龄赔N+3,30岁以下的转签广汽旗下公司,拒绝转岗的可留在售后部门。
对车主:全国售后网点保留,承诺10年内不断供配件。 一位开欧蓝德十年的车主说:“4S店说我的车还能保养到2030年,这算日企最后的体面吧”。
三菱的发动机遗产正在被替代,沈阳工厂的新主人北京赛苜科技,已开始生产混动系统;比亚迪DM-i、长安蓝鲸等自研动力装机量突破百万台。
2024年国产混动车型销量占比超35%,彻底抹平了三菱的技术光环。
它的退场成为外资溃败的缩影,四年来,Jeep、讴歌、铃木先后退出,现代关停两家工厂,斯柯达考虑全面撤离。
坚守的日系品牌同样艰难:2025年上半年马自达销量同比腰斩,日产下滑24.4%。 当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5%时,燃油车时代的巨头们正在集体“塌方”。
(所有事实及数据均来自公开信源及企业公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