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网约车罚单增多,司机证件不全,平台管理存问题

9月的上海,比天气还热闹的,是罚单在网约车行业的流行速度。我打开电脑时,看到桌上一份又一份公示单:上海赛可出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今年9月一口气收了14张罚单。别误会,这不是某种“集满十四罚可兑换超大宽容”的游戏——42万元,不多也不少,放在中国网约车这个江湖里,也不过是小河里的石头,不会激起多大的浪花,却能让同行们都多看两眼:怎么做到的?

如果你是司机,会不会觉得这一纸罚单跟你没关系?如果你是乘客,会不会关心自己每天上的车,驾驶员的“网络预约出租车驾驶员证”是不是拿得稳?或者用更简单的问句:你会关心开车的人,真的能开这车吗?罚单的事要是自己摊上了,又该怎么办?

上海网约车罚单增多,司机证件不全,平台管理存问题-有驾

这里的“事”其实挺简单粗暴:上海赛可的网约车平台上,部分提供服务的驾驶员和车辆未取得必要的执照或证件。具体说,就是司机没考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或者线上显示开这辆车的人和实际操作方向盘的人不是一号人。车辆也有类似的情况:平台展示的车和实际接单拉人的车“人、车不一致”,出事了很难查账,也难追责。

罚单理由就像是反复播放的油腻广告:一遍又一遍,都是关于未取得相关证件的问题。分门别类算下来,14宗罚单里,9次跟车辆证件相关,5次是驾驶员证件问题。每次单价,三万元,也就是多拉几圈,钱也就回来了。罚款的标准大致都写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五条里:轻则五千或一万,重则三万一顶。

其实,执法逻辑很清楚。证件不齐,该罚。再多几次甚至重罚,可以责令停业整顿。说白了,平台要让每台上线车,每位上线司机都证照齐全,而且线上“你是谁”,线下就不能变成“另一个你”。反过来说,那些罚单背后,是一组组极普通却又微妙的利益纠葛。

让我们多看一眼这个平台的底色:上海赛可是上汽集团旗下,“享道出行”运营方,背后是巨无霸的资本和资源。它不是街头游击队,注册资本在今年六月还小幅提升了一把,从34.35亿膨胀到41.06亿元。罚来罚去的这点钱,远不及一个市场活动的预算,但“证照合规”这事,长期以来,在网约车行业既是公开难题,也是某种半公开的“潜规则”。

聊到这里,不妨翻开天眼查,看看上海赛可自2022年1月以来,行政处罚总金额已经超过300万元。你如果对着这组数据发愣,想搞明白同一家企业怎么能三天两头收罚单却依旧活得滋润,别着急,这事儿比处理交通违章还复杂。网约车平台在这个市场里,并不像抽筋扒皮那样被罚一下就元气大伤。有资本,有资源,有流量,偶尔被行政部门温柔地提醒一下,也不过是业务发展的“开销”之一。

事情讲到这里,我的冷静开始被现实的无奈敲打一记:你也许能想象执法者的无力,也能体会平台的“操作”。按道理,线上的数据应该一清二楚,司机是谁,车是谁,调取系统、比对证照,技术上没什么障碍,可是现实操作层面经常出现“虚假上线”、“影子司机”现象,客人点单的是小李,上车见到的却是小王,两人的驾驶证都不是那张必须的“网络预约出租车驾驶员证”。再看车辆,平台显示的合规金杯,结果现实拉来的偏偏是一台没证的小面包,出租车从夜色中驶来,看起来都很熟悉,实际就像是黑车“穿了件网约车的马甲”混进人群里。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说起来比罚单复杂。平台对于司机和车辆的管理存在“灰色边界”,有的司机证照拖着不办,有的车主只是临时上岗,平台要抢单,司机要赚钱,乘客要赶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逻辑。制度说不能干,现实偏有人“铤而走险”。罚款是红线,但红线之外,仍有无数模糊地带徘徊着大量“准黑车”,既不是黑车,也不算白车。过线一次,塞几张罚单就像给小猫拍一巴掌,下一次还可能继续越线。

上海网约车罚单增多,司机证件不全,平台管理存问题-有驾

你要问,这种情况上海独有吗?别太天真。全国范围内,类似现象属于“常态偏差”。有的城市管得严,证照一查一个准;有的地方查得松,“平安拉客到家”就算交差。平台管理和地方执行标准天壤之别,不同地段的行政处罚也颇为戏剧化,你能查到的罚单数量,也许只是真实问题的一角。

上海网约车罚单增多,司机证件不全,平台管理存问题-有驾

我并不打算替谁辩解,也不想把这个行业说得难以救赎。只是职业习惯让我总觉得,事物表面之外总有更隐秘的动机。平台要赚,司机要活,乘客要安,监管部门要交差。这种“五边形赛跑”,决胜的不是罚多少,而是谁能用最快速度踩住“灰色地带”的刹车。有时看着台面上的罚单流水账,不免自嘲一句:“合规像是防掉发洗发水,坚持用但总有头发要掉。”

上海网约车罚单增多,司机证件不全,平台管理存问题-有驾

那么,罚单真的能让这个市场变得更安全、更合规吗?这话我说不准。制度总跟现实赛跑,罚款也许是暂时的疼,但长远来说,还是管理体系和行业自律更重要。监管部门拍了桌子,平台也许收敛一点,司机也许老实一阵。但到底谁该为违规买单?罚单、执照、管理漏洞,还有你每次点单上车的无知和信任,本质上都在拉扯着这个行业的边界。

结尾的时候,我想把问题抛给你: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搭乘的网约车,司机和车辆都处于监管边缘,你会选择举报、还是选择沉默?你会在意自己的出行安全,还是只在乎能否准时到达目的地?伪合规与真安全之间,谁该负责、谁该买单?刑罚有限,规则有余,最终决策权却永远掌握在每个个体和整个平台。你怎么看?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