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锱铢必较方能臻于完美。” 汽车制造,尤需如此。
话说这几年,新能源车市活色生香,各路诸侯逐鹿中原。瞧,手机界那位雷布斯也抻不住了,想来饕餮一番。又是掷地有声的发布会,又是玑珠四散的微博官宣,架势摆得十足。最近,关于小米首款座驾——YU7的谰言,更是甚嚣尘上,吃瓜群众们翘首以盼,想一睹这“科技狠活”究竟能炮制出何等乾坤。
观乎工信部披露的信息,这YU7体量委实不小,车身近5米,阔近2米,极速可达253km/h。然徒有躯壳与速率,实难服众。当今新能源车,比拼的乃是电芯、电机、智驾,亦即所谓的“三大件”。小米YU7的供应商清单,亦被好事者抽丝剥茧,宁德时代、比亚迪、禾赛科技、英伟达……尽是业内的翘楚。
坦白讲,瞅见这份供应商名单,我心头不由得一凛。这莫不是“垒大户”?将顶级的零部件一股脑儿塞入,便能打造出良驹?恐怕事与愿违。
容我先说说这电芯。宁德时代的麒麟,比亚迪的刀片,皆是如雷贯耳的名号。然电芯优异,并不等同于整车卓越。电芯的能量密度、充电速率固然紧要,但更不可或缺的是电池管理系统(BMS)。此物堪比电芯的“中枢神经”,负责监控电芯状态,调控充放电,规避过充过放,确保安全无虞。若BMS拉胯,再精良的电芯亦是明珠暗投,轻则续航缩水,重则引燃爆裂。
再说说智驾。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英伟达的Orin-X芯片,听来便觉高屋建瓴。然智驾一事,单凭硬件堆砌断不可行。算法、数据、场景,三者缺一不可。算法须足够精巧,能精准辨识各类路况与障蔽;数据须足够丰沛,能囊括各类驾驶情境;场景须足够真切,能令算法持续研习与精进。若算法滞涩,数据匮乏,场景窘迫,再尖端的硬件亦只能沦为华而不实的摆设,甚或蜕变为“智障驾驶”。
兹举一例,某新锐势力品牌,亦曾豪掷千金,购入顶级的激光雷达与芯片,结果如何?智驾系统频频龃龉,高速路上无视雪糕筒,闹市街头罔顾行人,甚至出现过令人胆寒的“幽灵刹车”。这昭示着什么?硬件仅是基石,软件方是灵魂。
事实上,这种“垒大户”式的造车现象,于新能源车界已是司空见惯。诸多初创品牌,为求快速入市,博人眼球,往往会择此捷径。然此等方式,果真能打造出上乘之作?窃以为不然。
忆及早年看过的一部纪录片,讲述日本的职人精神。他们精益求精,不骛求最昂贵的物料,不迷信最酷炫的功能,而是孜孜以求细节的极致,臻于至善至美。一把菜刀,需历经数十道工序,方能臻于最佳的锋锐度;一辆汽车,需历经无数次的测试与改良,方能确保最佳的性能与安全。
反观国内的某些新能源车企,过分贪求速度,过分热衷噱头,反倒忽略了最基本的品质与安全。电芯屡屡燃爆,续航虚标严重,智驾系统失灵……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消费者的信任底线。
吾等自然希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能够走向寰宇,然仰仗“垒大户”终究难以为继。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技术革新,是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是对消费者负责的凛然态度。
但愿小米YU7,莫要步入“垒大户”的后尘。但愿雷总,能够真正将“用户至上”的圭臬,贯彻到造车的每一个毛孔。须知,造车并非制造手机,安全方是最大的用户体验。
是以,与其锱铢必较小米YU7采用了何等顶级的零部件,不如关注它在电芯安全、智能驾驶、品控等方面,做了哪些脚踏实地的工作。唯有将这些细节做好,方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方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岿然不动。我们翘首期盼小米YU7的莅临,更期冀它能给我们带来惊喜,而非惊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