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车展,中德车企较劲,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

什么叫代际博弈?在我看来,这个词特别适合用来描述这几年汽车圈发生的事。尤其是在慕尼黑车展上,不管是中国的车企,还是欧洲的老牌势力,都在明里暗里较劲,各自亮出家底。你要说这场“博弈”谁真赢了、谁真输了?倒也未必,更多的是棋逢对手,一边合作一边叫阵。那到底为什么大家都盯着汽车这块地盘死磕?中国车企为什么突飞猛进到让德国人感到压力山大?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新变化?这些问题其实挺值得咱们琢磨琢磨。

先说说德国人。老实讲,德国汽车在咱们一代人的记忆里,一直是“高端”、“技术牛”、“皮实耐用”的代名词。大众、宝马、奔驰这仨字,放到国内就是“亲家必买”、“老板必开”、“有钱必买”。很多人对汽车的理解,基本就是从BMW、Benz、Volkswagen上入门的。可这两年风向说变就变,电动车、智能车冻得德国人发烧冒汗,老底子那一套套路似乎不怎么管用了。

你看德国总理、宝马老总们在车展上说的话,什么“要重新定位”、“守住产业核心”、“创新是头等大事”,这些话说浅了其实都是一种紧张感。德国人当然不是傻子,也看明白了中国的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智能化领域,是真没吹牛地在快速崛起。

中国过去对德国是什么态度?上赶着学,生怕学不到家。现在情况变了吗?大变化!如今你要找当前全球最火的动力电池厂商,德国人得找中国人商量;要搞人工智能驾驶、芯片这块的事儿,德国人必须要跟中国的搞技术的大佬过过招。卡脖子的科技、产业话语权,一个“新贵”中国正在摇晃着原本德国在汽车界的王座。你来我往,谁也不敢懈怠,这就是现状。

德国的危险感,从各种数据上都看得出来。一是经济数据“拉后腿”。过去德国靠工业、出口,出口最重要的产品就是汽车和零部件。一场疫情加上中美的关税大战、俄乌战争等一系列操作,德国汽车的出口开始失速,连带着GDP都撑不住了。2023年到2024年连续两年负增长,德国有点儿脸面挂不住。行业也不装了,直接说:“我们要是再不加速创新,再不改变战略设计,宝马、大众这些老品牌迟早都得进博物馆。”这话难听,但不是危言耸听。

更迫在眉睫的是新能源革命。欧洲在环保、碳中和上“点子多”,结果现在烧到自己,想出生天却没有绝对优势,反倒让中国趁机上位。欧盟一会儿说要禁售燃油车,一会儿又犹豫怕砸了饭碗,真进退两难。德国汽车协会还公开说欧盟别太刚,说禁就禁,锅太大我们背不动。

慕尼黑车展,中德车企较劲,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有驾
慕尼黑车展,中德车企较劲,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有驾

相对来看,中国的汽车行业正是高歌猛进。在政策上几乎是“扬鞭催马”,什么购置税减免啊,下乡补贴啊,绿色车牌之类的,都是明晃晃的信号:国家就是要造新能源、智能车,就是要在这一代尝尝世界老大的感觉。产销量和出口数据那是真的“唬人”,3000万辆年销数字,出口也坐二望一。整个产业链从电池、芯片到传感器、操作系统,内外兼修。中国企业不再是做代工、做配角,变成创新、供应链、核心零部件全面布局的狠角色。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六亲不认地攻到欧洲本地市场,大量欧洲车厂反过来得找中国企业供应动力电池、软件系统。

这个趋势背后,是一场技术代际切换。汽车的传统“灵魂”是发动机和变速箱,德国的“发动机情结”钉在骨子里。现在新能源车把三电(电池、电控、电机)和AI智能卷进来,互联网、操作系统、芯片成了新武器。中国本来就是搞互联网、大数据、手机这套的老玩家,现在直接给汽车插上“智能羽翼”,整出了一个跟欧洲人不太会玩的游戏牌。

看到中国车企、不只是传统车厂,造车新势力那一群(小鹏、蔚来、理想、比亚迪),带着手机、3C、互联网等打法进军欧洲,德国人多少有点儿慌。一方面极力在车展上“刷存在”、秀新技术;一方面则私下不断加强和中国供应链的合作。你说这是不是很拧巴?经济规律其实非常绕不过去——谁掌握供应链、核心技术、整个生态系统,谁就是汽车新时代的“国王”。德国想当老大,中国也在往上顶,只不过——当前的制高点早已不是三缸机还是四缸机,也不是塑料感内饰有多少拼接缝,而是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的整体解决方案。

德国人也不是彻底“坐以待毙”。宝马这两年搞的“Neue Klasse”新世代系列,奥迪的新概念、奔驰的全新电动平台,都说明德国努力在转型、求变。甚至在某些零部件、新材料、底盘调校上,德国依然有一套。可是,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电池产业链尤其被中国和日韩卡脖子,这是核心短板。德国努力发展本地电芯、动力系统,可前面十年打得太保守,结果让宁德时代们一路狂奔,现在想反超没那么容易。路不是断了,但也难走。

慕尼黑车展,中德车企较劲,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有驾
慕尼黑车展,中德车企较劲,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有驾

而中国车的底气,一方面来自政策层面的巨大支持(购置补贴,基建投资),另一方面来自产业链的完整和规模效应,再有技术“弯道超车”的机会。从10年前追着德国人学,到今天到处立行业标准,咱中国车企是真争气走出来了。勇气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

慕尼黑车展,中德车企较劲,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有驾

这里插一句,欧洲有些玩家也没躺平。像法国雷诺,虽然退出中国市场,但拼死维护跟中国上游供应链的合作。72亿砸给宁德时代,这不是钱多,就是现实必须如此了。还有像Stellantis集团(包括标致、雪铁龙、菲亚特等),和中国零跑一起拉新车,背后的逻辑不用解释,都想沾一沾技术红利。

这轮竞争里,中国车企把“全产业链出海”这四个字做到了极致。你不光是整车出口,而是动力电池、芯片、智能驾驶、激光雷达这些新零组件一起上阵。地平线、元戎启行、宁德时代等等,直接在德国、本地设点、推产品、跟本地政府和企业谈合作。以前是“德国隐形冠军”,现在中国的产业链巨头也在争当“新隐形冠军”。这轮比拼,不是谁做几个爆品卖给欧洲土豪那么简单,是在定义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格局。

有没有人觉得中国现在一定稳赢了?其实未必。你产品上去了,知识产权、当地适应性、合规、售后、品牌认知、人才布局、政策风险……这道道都是挑战。德国依然有顽强的底蕴,他们的工程师文化、精细制造、严谨标准,绝不是说打败就能打败的。德国人一旦真急眼,未必没有后招。当然,若还采用“过去牛逼的我就永远牛逼”这种老调,那绝对保不住霸主地位。别忘了,赛道已经换了,打法要跟着进化。

这里面还有一个大局观,就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合作空间。技术竞争不仅仅是“你死我活”,更多的其实是双方产业链融合再升级。你看看慕尼黑车展,谁家高管不在跟中国企业聊生意?谁不想着“一边杀一边做”?这是典型的竞合关系。你想独自把产业链捏在自己手里几乎不可能——汽车比拼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技术幻想,而是一套坚实的产业合作与资源整合能力。中国实力大了起来,欧洲要用合作来弥补短板,中国也要借力欧洲的品牌和核心专利,做大做强。

看到这,有人会问,下一个十年,谁笑到最后?我的看法很简单——笑到最后的一定是能不断进化、不断跨界合作、始终接通时代变化的人。德国如果能在新能源、智能化、人才政策、市场速度上再给自己加加速,一样有爆发的机会。中国若能戒骄戒躁,把品牌国际化、产品合规性、安全性做好,继续咬住技术高地,也很难轻易被动摇。

这世界谁都别迷信基因论、祖传荣光。技术到头来没有什么绝对的、恒久的“霸主”。谁能洞察产业升级的方向,谁能看见技术和市场的下个十字路口,谁就能笑到最后。

慕尼黑车展这场中欧“代际博弈”,其实并不是争一个今天的输赢,更像是一场下一代汽车文明的话语权之争。谁能扛住变化、打破自我、和对手较量时又能学到对手长处,谁就是明天的王者。这才是我从这一场全球汽车展上看到的真路数。悠悠万事,靠的是觉醒后的自驱和进化,不是谁家老爷牌子再加几年。这场博弈,值得每一个产业链上下游、每一个普通车主都睁大眼睛看出点味道来。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